人教板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观摩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为学习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学生具有好动且好奇的心理,求知欲强。为此,我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概括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对比观察 、猜测验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能力目标: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目标: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2-3 16:34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二、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四、小结提高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有关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1、研究小数的性质(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生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导入例1:①你能把它们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必须体现它们的原先单位。②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0.1米 = 0.10米 = 0.100米,你发现了什么?(4)拓展验证。(5)(1)比较0.30和0.3的大小。请同桌之间拿出印好的大小完全相等的两个正方形,用你喜欢的颜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
(6)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①你为什么这样涂?(演示涂色过程)②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7)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8)从“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哦,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这一句话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2、小数性质的应用(1)学习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2)学习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一、判断对错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4.50=4.5=4.500 (  )          二、化简下面各数0.40=     1.850=0.080=   12.000=三、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数改写成三位小数0.9=    30.04=5.4=    14=四、数字游戏、拓展升华:摆数游戏1.出示5张卡片:“2”“5”“0”“0”和“?”并说明游戏要求:(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完成复习题    2.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出课题
4.生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5.代表汇报   得出结论6.同桌商量比较得出结论7.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8.学生阅读课本内容9.生用手势判断10.学生做习题
11.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展示成果,学生互评。12.小组讨论、回报结果,生互评13.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本环节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推导得出0.1米 、0.10米 、 0.100米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由扶到放,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进行验证;让学生上实物投影上演示操作,直接把学生的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使反馈的学生面更广,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直观形象,进一步验证了所发现的规律。检验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是不是透沏。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和改写小数。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更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学生只有用心来折射知识,才证明知识在学生心中扎根,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学生用心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旨在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本节课的价值。
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小数的性质                                       比较0.1米与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末尾  添上 “O”        0.1米  =   0.10米  =   0.100米   小数的大小不变                                  末尾   去掉 “O”

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从生活中引入,鼓励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由此,在课伊始,利用给毛巾、帽子标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猜想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  
二、通过观察比较,激励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生命线。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