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名校资料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陈 英(初稿)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王彦伟(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独立解答2.引入课题: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2)出示发票: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②说一说,算一算。师:出示问题: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生汇报、交流。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1)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课件出示)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师:那么怎样求速度?生:路程÷时间=速度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师:解决下面的问题。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①60×4表示什么?②240÷4表示什么?③240÷60表示什么?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师:怎样求路程?生:速度×时间=路程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生: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师: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生1:比路程。生2:比速度。生3:比时间。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学生独立解答。【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