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通过对“有几瓶牛奶”问题情境的探索,找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带着孩子们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通过运用笑笑妈妈用两箱牛奶招待客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合作探究计算方法。在孩子们探索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用一个一个数数的方法找到答案;另一部分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去找得数;只有个别孩子用了 “凑十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且最好的方法,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就是让孩子们理解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所以,我选择让运用这种方法的孩子先来讲述自己的想法和运算过程,在让孩子们看看书上用凑十法计算这道题的两种做法,并让他们通过讨论,总结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首先,先凑十,再用十加上剩下的数,最后得出答案。并且,让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先在桌子一边摆上9根小棒,另一边摆上5根小棒,选择好给哪边的数凑十,就从另一边的数中取小棒凑十,再用十加上剩下的数,得到答案。比如:要给5凑十,就把9分成4和5,5和5凑成10,4加10得14。要给9凑十,就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加4得14。动手操作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更快、更简便,并引导他们比较出结果。孩子们了解之后,再让各小组的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用“凑十法”计算出9+6,9+9,7+9的和。就这样讨论加练习,再进行讨论,孩子们慢慢掌握了“凑十法”。但是个别的孩子们还是很困惑,课下我找了两个学的比较不错又热心的孩子帮助困惑的孩子,这样一来及巩固了程度好的,又起到了榜样作用,程度差的孩子们也没有因此感受到老师给予的压迫感,结果还是良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我觉得课堂就是要换给孩子们的,在计算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交流,一步步理解算理,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才是最好的教育吧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 魏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