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56页例1,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同学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画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表来表示以外,有时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投影仪出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投影仪出示扇形统计图)。五年级时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
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投影仪出示下面的条形图(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自制一幅条形统计图)。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指图中各直条),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引导同学观察,并提问下面的问题: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表示什么?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
(3)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多?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少?
2.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全体同学翻开教科书第55页,请一名同学读出例1统计表中各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在投影仪上放一张空白胶片,用直尺和三角板在胶片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画出的水平射线长7厘米左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长6厘米左右。)
提问:水平射线下面和与它垂直射线的左面为什么留有一条空白?两条射线为什么不在图纸的中间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为什么不画短些?
教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与它垂直的射线旁要注明各刻度的数据,因此必需留有足够的空白。假如把两条射线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直条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可达图纸的2/3处,留1/3的空白书写统计图名称。)最后确定水平射线上和与它垂直的射线上各表示什么。(指出通常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表示数量;在这里,水平射线表示年份。)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请一位同学量一量投影仪上图纸中画出的水平射线的一段长度。教师说明:水平射线的一段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水平射线的这一段平均分成11份,因此这里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教师说明: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因此,可以把画出的6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6份(每份大约0.8厘米),每一份表示200毫米。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旁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依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引导同学依照例1统计表中的数据,1996年降水量920毫米,要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800与1000的中间是900,再靠上些为920毫米处,用铅笔过此点在图纸上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平行的线段(画到1996年上方处即可)。然后用三角板对齐1996年直条位置,画出与水平射线垂直的两条平行线,画到与前面画的水平线相交为止。再在直条中涂上阴影。表示其他各年份降水量的直条均按此方法进行,其中最后两、三个直条,可以让同学指图说出它们的位置,或指名让同学画出。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
3.引导同学看图分析。
提问: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的降水量最多,是1005毫米。)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的降水量最少,是670毫米。)
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大约是1.5倍。)
看着统计图与统计表回答:用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些?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同学可看书回答。)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看教科书第56页“做一做”中的某地区2000年下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并让一名同学读出表内各数据,还可以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57页上边的不完整的统计图,协助同学理解题意。
提问:
水平射线表示什么?为什么在它上面截出12段?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它上面画出的每个单位的长度表示多少毫米?
七月份降水量190毫米的直条应该怎样画出?(让大家在教科书上画,一两名同学在画有与书上图一样的投影片上画,然后投影订正。)教师注意进行巡视,发现典型问题要和时纠正,发现画图技术较高或在画法上有所发明的同学,要给予鼓励;有的方法还可以推广。其余年份的直条由同学各自画好。最后将同学画在投影片上的统计图公布于众,进行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1题,要求同学完整读题,独立观察和考虑。(可让同学在每个问题后面作简要的书面回答。)然后让同学依次回答题里的四个问题。
3.做练习十二第2题,请一名同学读出统计表各栏的内容,全体同学根据已知数据在教科书上制成统计图。教师要注意巡视,重点辅导;发现一起性问题,要和时纠正。
四、安排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55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
教材说明
在这一小节里,首先说明统计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后,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以外,有时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看起来更加直观、鲜明。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其中扇形统计图为选学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接着教学条形统计图。同学在四、五年级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可以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据,并会填充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这里,教材进一步说明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生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便于看出和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然后通过例1教学单式条形统计图。
在例1中,通过制作某地1996年至2000年的年降水量统计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大致可以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纵轴(表示年降水量)和横轴(表示年份)。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在例1中就是根据年份的多少和横轴画出的长度来分配的。)
(3)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的标志和计量单位。(在例1中由于最多的年降水量是1005毫米,所以纵轴上用0.8厘米的长度表示200毫米降水量,标出的最大的数量是1200毫米就可以了。)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制成这个条形统计图以后,教材又提出三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同学看图,分析统计的结果,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从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地区每年降水量的多少。其中1998年最多,1999年最少。通过计算可知,1998年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999年的1.5倍。
在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为了协助同学逐步认识制图的方法,教科书第57页上已画好了横轴和纵轴。同学练习时可以利用轴上的刻度和直条的位置制图,以后再逐步要求同学学习制图。
例2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仍然是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不同的数量,与例1不同的只是在每组数中有两个数据,需要各用两种不同颜色(或线纹)的直条来表示。在例2中,是用深色的直条表示各车间男工的人数,用浅色的直条表示各车间女工的人数。
由于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表示方法基本相同,所以书中先启发同学自身想,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制,并且画出了表示这个厂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男工、女工人数的直条,把表示第三车间人数的直条留给同学来完成。同学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动手画,就可以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然后在这个统计图的下面,提出三个问题,协助同学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这局部内容配备的练习题,也是从看图回答问题,到填充未完成的图,再到学习制图,来使同学逐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法。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先简单地介绍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习题。
2.教学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报刊或图书中搜集一些同学易于理解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拿到教室给同学看,使同学看到用统计图来表示被统计的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直观,使人对事物在数量方面的发展变化,总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更加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先从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中选出条形统计图来,让同学观察,根据教材上的介绍,结合实际的条形统计图,说明它的特点。然后教学例1,引导同学学习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准备好一张纸(或小黑板),并在纸上画好横轴和纵轴,标好准备画直条的位置和降水量的刻度(年份、数据和单位等可以先不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例1的统计表,说明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然后拿出准备好的纸,指出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向上)的射线表示降水量。说明这两条射线画出的长度可以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接着再继续教学怎样画出直条。
画条形统计图的主要难点是制图步骤中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教师可以结合例1的具体情况来说明。例1中有5个年份,可以把水平射线画出的局部6等分,在5个等分点的左侧各截一段线段(大约占每一等份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作为画直条的位置,并在下面注明5个年份。另一方面,例1中5个年份中降水量最多的是1005毫米,所以在垂直射线上标出的降水量的刻度最多的应比1000毫米多些。根据图纸的大小,教科书里选用0.8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表示200毫米,图中标出的最大刻度是1200毫米。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图纸的实际大小,在垂直射线上标出降水量的刻度,同时指出,还应该注明计量单位(毫米)。
前三个步骤完成后,下面就好做了。可以引导同学自身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直条。这时教师要说明,在正式的统计图中,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当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上表示的数量是多少。然后写上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最后引导同学再检查一遍,并说明为了整齐美观,可以把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画得稍粗一些,每个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长短要准确,还可以在条中涂上颜色,使统计图更加鲜明、美观。
制图完成以后,要依照教科书上的问题提问。同时教师可以拿一把较长的直尺,水平地比一比每个直条的顶部与表示降水量的刻度,使同学更清楚地看出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并回答问题。
最后,让同学完成教科书第56页上的“做一做”。在统计表的下面已画好了两条射线和单位。教学时,可以要求同学做在书上,注意检查同学画出的直条准不准,直线顶上有没有注上具体数量。
4.教学例2时,由于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重点要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可以先让同学看教科书第57页例2的统计表,这是一个复式统计表,然后启发同学想,假如要制一幅条形统计图,把三个车间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数都分别表示出来,需要怎么办?引导同学在已有的基础上考虑,假如只表示三个车间男工的人数,画三个直条就可以了。现在还要同时表示三个车间女工的人数,只要在每个车间男工人数的直条旁再加上一个直条,表示女工人数就可以了。为了便于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然后让同学看教科书第58页的图,指名同学说说书上是怎样表示的,再让同学自身把这幅图补充完整。
完成例2的统计图以后,要依照教科书上的问题提问,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制图方法。接着,可以让同学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教师巡视,并给以个别辅导。
5.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是根据某班1分钟跳绳成果制成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回答问题,使同学进一步学会看图分析,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做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同学用尺子比着每个直条的顶部与垂直射线上的刻度,看看应该怎样准确地表示每个次数段的人数。
第2题和第3题,都是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但是要求和难度有些区别。第2题,在书上已分好了画直条的位置和表示高度的刻度,同学可以在书上画图,也可以仿照书上的样子在练习本上做。第3题,只给出了数据,要求同学自身设计,并画出条形统计图。这道题只有4个年份,所以同学分直条的位置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只要条的宽窄一致就可以了。同时题中还提示,用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000元,协助同学画出垂直射线上的刻度。
第5题和第6题,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第5题,已画好的两条射线和刻度与图例,要求与第2题相同。第6题,需要同学自身设计、制作。
第7题,是实习作业。可以组织同学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少先队员的人数,先制成统计表,再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8题,是复习百分数的应用题。应该提醒同学注意,盐水的重量等于盐的重量加上水的重量。配制选种盐水时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20%,是把盐水的重量看作单位1(即100%)。
讲解的够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