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例
单元目标:
1、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同学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同学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同学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 :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2页的“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一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同学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同学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3×8= 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4 × 6=24)。因为 3 × 8=4 × 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练习:
1、 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3、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 :12 (2)1.4 :2 和 7:10 (3) 0.5 :0 .2和5/8 :1/4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
2 、3 、4和6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3题。
2、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
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再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3x前加上: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局部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教师板书: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9/X = 4.5/0.8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4.5x=9×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同学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同学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4~9题。
1.做第4题的第(6)题时,要提醒同学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做。做完后,选一、二题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求解的。
2.第5题,可指名同学读题,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知识解答。再选几名代表出答。之后,让同学独立解答。
3.独立完成第6、7题。
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第8*、9*题和考虑题
做第8“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假如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假如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也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同学自身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假如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假如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同学写比例式时是依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同学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同学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干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3.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假如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假如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
让同学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同学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同学看,让同学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假如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方,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同学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同学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同学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 =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同学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同学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同学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同学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同学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比例尺?为什么?
2、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3、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同学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同学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3.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假如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假如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
让同学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同学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同学看,让同学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假如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方,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同学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同学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同学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 =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同学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同学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同学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同学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同学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比例尺?为什么?
2、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3、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同学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同学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4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 :
1、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同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考虑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1、 复习:
(1) 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 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 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2 新知:
(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
(1) 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 考虑: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 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 、教学例2
(1) 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1 、笼统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 比较例1、例2,考虑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一起点?
(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 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 假如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和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需具备哪些条件?
3 教学例3
(1)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 同学讨论解答
4 反馈练习:
第13页做一做,并订正.
五、课堂练习
1、 基本练习 第17页第1题订正时,必需让同学说明为什么?
2、综合练习
(1)判断 第17页2题 说明理由
(2)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
六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例1 例2
90/1=90
180/2=90
270/3=90 8.2/1=8.2
…… 16.4/2=8.2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4.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