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示范课《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学情分析
1.本节课老师设计的知识主线有四个。紧密联系,过度自然,流程清晰。
2.本节课,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效果良好。
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新的知识,体现教师的引导者和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但是,学生对找
找带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一定的障碍,有待课后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做数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单位“1”的含义。
          2. 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渗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辩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6 16:31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习旧引新.
分星活动
师:请用手势告诉我星星的数量。
师:把4(2)颗星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颗?
教师依次出示4、2颗星,学生齐用手势表示。
把1颗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1/2)
引出:在实际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板书:分数的产生)
学生能正确用 表示星星的数量。
让学生体会在实际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时,可用分数表示的过程。
二、探索交流,建构分数
1、小组动手做分数
      ⑴过渡: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就请用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套学习材料,有一捆小棒、8个方块、一张作业纸等,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试一试:表示出它们的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想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如:学生用1个正方形、6颗棋子、8只熊猫等表示1/2这个分数时,引导学生观察平均分的对象的不同。
师:这些物体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
3、抽象单位“1”。
师:像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实际是一个物体,熊猫和棋子等等是一些物体,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同步板书:一个物体 一些物体)
师:这样的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
师:你能举出把许多物体看成单位“1”的例子吗?
生:一个班,一组,一双手……
师: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体看成单位“1”的例子,你能说出他们的单位“1”
吗?
4操作感知、创造分数。
利用手中的圆片,制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生汇报)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咱们来活动一下,你也可以把这个圆片看成一个单位“1”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反馈,让学生上前展示各自不同的表示方法。
引领学生用单位1表述完整。
师:为什么都是圆,得到的分数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2)强化“若干份”。
因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分数就不同。引出若干份。
6.理解分数单位。
师:请表述一下作业纸上1/4的含义。
师:剩下的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3/4)3/4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4?
取了多少个这样的1/4?也就是取了一个?(单位“1”)
师:这里的1/4就是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请任意说出一个分数考考你的同桌,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学生互动,教师巡视,给予困难的学生帮助。
1、分一分
2、交流
3、折一折
4、创造分数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1”内涵与延伸,分数单位的意义。 
三.深化提高。
1.粉糖果(做一做)
让学生根据提问拿走相应的分数。
3.开放题。
考考你,你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6只熊猫图)
拿出一张纸,涂出这张纸的。再涂出的
的是这张纸的
学生观察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演示,使学生再次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别回忆分数的意义,单位“1”的范围,分数单位。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3页1至4题。
学生写作业。
巩固知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的延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在三年级时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何让学生对老朋友有新认识,即如何让旧教材上出新理念是本节课关注的重点。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本课突出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
数学是一种抽象、严谨的思维逻辑,而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以形象、直观为主,从而形成了学生对有的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数学变成“形象”数学,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我就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通过分饼分圆等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
二、重视操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本节课尽量挖掘出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资源,如,你能否运用手中的东西,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还能得到哪些分数?由教材上的据图说明改为学生动手探索,且不限定表示的分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出来。这既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锻炼,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同一张正方形纸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得到他的,并且同一张正方形纸只要分法不同,所得到的分数也不相同。由一个物体抽象到一些物体也可看做单位“1”。分不同的物体得出不同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通过自学分数单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有效的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