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 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同学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 cm,宽2 cm)与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最小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由旧引新,感知概念
1. 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
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
2. 引入公倍数。
①同学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同学报的数,依次出现黑点、小圆。
②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③同学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4。
④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假如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课题前半局部: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假如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 引入最小公倍数。
同学汇报后问:
①为什么三局部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②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③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课题后半局部:最小公倍数)
三、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1. 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最小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砖铺地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2. 操作探究。
同学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1)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2)在印有格子的纸上画出用长方形砖拼成的正方形。
边操作、边考虑:拼摆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瓷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3. 反馈并揭示意义。
(1)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同学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分别是多少。教师根据同学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 dm。
(2)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同学汇报,教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 dm,12 dm……的正方形(如下图)。
(3)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4)观察所拼成的边长6 dm、12 dm、18 dm……的正方形与瓷砖的长3 dm、宽2 dm之间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考虑: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数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5)阅读课本例1,进一步体会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起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同学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同学独立考虑,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五、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1. 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2题。
2. 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题。
指导同学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六、全课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