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好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以前我们学习过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米和厘米作单位的,但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对上述这些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辨析、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学会根据进率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              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换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5 13:21 编辑
一、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继续测量书的厚度.
3.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 厘米多,不到21 厘米;宽14 厘米多,不到15 厘米;厚不到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 厘米,差多少?不到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1 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 毫米。
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0 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归纳:板书:1 厘米=10 毫米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用手势表示1 毫米、1 厘米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并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 分米中有多少个1 厘米?(板书)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 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4.测量,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练习)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一第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①蜡笔长6 毫米。()
  ②课桌高7 米。()
③粉笔长75 分米。()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一第2 题,填在书上。)  1.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 厘米多,不到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14 厘米多,不到15 厘米。
2.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 厘米。
1.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 厘米还多7 个小格;
宽是14 厘米还多5 个小格;
厚是8 个小格。
2.学生认真数了数,并互相交流了一下。
2.     学生互相议论一下。
3.     学生将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 毫米的长度观念。
4.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 厘米的长度
4.     学生激烈讨论,并用直尺测量,或用手势表示。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纷纷议论并口答  
[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 个小格,都是10 毫米。]
[ 1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1.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2.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使学生认识1 分米]
[1.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2.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1.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2.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可以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评价。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或进行练习时,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则给予指导与矫正。
(1)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如何。
(2)学生是否认真。包括听讲、作业等。
(3)学生是否积极。包括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讨论与交流、阅读课外读物等。
(4)学生是否自信。包括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想法等。
(5)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包括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6)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包括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等。
(7)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包括善于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充分的备教材,同时也备学生。这也让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把握很好,师生的互动性很高。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好:课堂上,老师讲得过多,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在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上,也不是结合得很好,没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如:为什么学习了米和厘米,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这点没有给学生自己把它总结出来。所以说,本节课还是没能做到开放式教学,也显得老师的经验不足,希望还要努力的改正。

  
学生动手的机会再多.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