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封闭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封闭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单位,使封闭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以减少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并通过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对“面积的大小”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调查发现:全班44人,27人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9人表示从未听说;5人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18人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19人表示说不清楚。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让他们在观察、触摸中,在游戏、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物体“表面”的存在及各种图形的“平面”,形成关于“面”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发展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计、动手实践验证等数学探究,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让学生在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形成有关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涂色”比赛。
师:在黑板上随手画两个大小不一的封闭图形。
要求男同学,女同学各派一名代表把黑板上的两个平面图形涂满颜色,比比看谁先涂完?
男女生代表:台前涂色比赛
生质问: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因为两个图形的面不一样大。
师归纳:封闭图形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
(设计意图:以比赛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初步感知面积的涵义。
1、联系生活经验,感受物体的表面。
  生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书面,课桌面)。
  生交流:某个物体的表面大,某个物体的表面小。
2、重叠比较,感受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出示两个面积接近的长方形)看到这两图形,你想知道什么?
生猜: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动手:重叠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比较物体的表面大小还可以用——
生:重叠比较的方法。
师:揭示完整的概念:象这些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面积概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说一说,摸一摸,观察、验证等活动,充分调用学生的感官去体验感受,把抽象的概念以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
(二)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 (投影出示两个不规则图形)怎样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
生:尝试各种方法,并优化选用数格子的方法。
生活动:数格子,算面积大小。
师:像这些不规则的图形,肉眼和重叠比较都很难知道它们的大小,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生感受:要用统一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从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估计、验证等数学活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探究学习常用面积单位。
师:引入,你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板书三个面积单位名称。)
1、自学探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1)生量桌面上的两个正方形的边长。
2)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问题:A、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联系生活
生找一找并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和情境图让学生自学文本,带着问题,在情境图和小精灵的提示下学习,满足学生探究者、发现者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体验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拓展运用
1、判断。
1) 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厘米。(   )
2) 一个普通信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平方分米。(   )
3)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20平方米。(      )
4)一本书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分米。(    )
2、趣味游戏:数一数每个图案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投票游戏。
师准备好三个分别写着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纸箱,让每个学生将手中的纸条(上面写有:学校校门的面积或普通信封面的面积等),投到相应的面积单位名称箱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选一选,估一估的活动过程,使学生正确运用三个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练习设计具有一定坡度和开放性,体现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课后延伸:
师:边解说,边播放画面: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装修房子时要计算地板、墙壁、门窗的面积,农民要根据土地的面积进行播种施肥,而我们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更要了解祖国疆土的面积。
(设计意图:回应开课,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科的价值,引发继续探究的欲望。)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教学反思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对于这节课的两个重要内容而言,面积是一个陈述性的概念,面积单位是成文的规定。本课教学着重于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感受面积的意义,建立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纵观本课, 学生始终是在经历“引导观察、探究发现”过程中,并在这过程中使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自然建构和生成 。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凸显以下特点:
    创新一、创设情景, 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 “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面积”,有的从媒体广告中听说过“面积”。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在呈现新内容时,先了解学生:你们听说过面积吗?在什么时候听说过面积?你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自己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而在拓展运用中,解决的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创新二、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
  新课标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有的过程。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历经了观察、重叠、以及数格子三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的过程,实物到抽象,学生由直觉判断到估测证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主动构建数学概念以,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接着我精心设计了自学要求,引导他们动手操作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在建立了1平方分米的空间表象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黑板的面积,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产生新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整个过程,学习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创新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授人以渔。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自学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去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创新四、动静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思维是数学的心脏,没有思维,就没有数学,就更谈不上数学育人。本课特别关注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时,我以巧妙的提问,用可能性来回答,学生表面静静的坐在位子上,而内心,大脑正在进行着猜测。在投票活动中,看似一个动作,但却要经过观察比较联想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完成。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及教学时间的有限,在本课教学中
我留下了两个非常遗憾的地方。
1、在探究统一面积单位这个内容时,学生探究的深度不够。
学生知识了要统一面积单位,但是对要用怎样的面积单位?为什么用这样的面积单位?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是在下一节课中我要加强拾补的。
2、在体验三个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时,体验的面不够广。
探究深度,体验广度,我想不是在一节课中能够完全体现的,如果在今后的常规教学中,我会设置更多样的活动来改变这一点,让学生更多动手时间和机会,充分体验。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