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采用讲授新课前,对于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组成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先是一一复习。为了更好的上好这节课,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能力。课后,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合理利用情景故事,创设了兄弟两人吵架的具体情境,我在本节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课始,出示锐角、钝角卡片,让学生猜猜哪个角是直角的哥哥,哪个角是直角的弟弟?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学生埋下到底是锐角大还是钝角大的设想。。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直角的哥哥是钝角,直角的弟弟是锐角”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钝角、锐角、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
二、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和区分锐角和钝角。
活动化、个性化是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第二环节选取了活动角让学生在认识了直角的基础上给角分类,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学生在摆一摆、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他们自己的发现,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用巧巧手折角”和“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比画角”等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帮角找家,连一连、分一分。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再一次感受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锐角和钝角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四、不足与困惑
1、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我在本节的教学中虽能及时纠正和引导,但还有待他们去加深理解,反复训练。
2、在整节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时间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来,比较耽误时间,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该如何把握,我一直在思索。
本节课中也存在某些问题:1.关注的面不够广,也就是说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关注不够;2.本节课虽然我力求自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体验,去探究新知,但还是没能“放开”;3.语速过快。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应给予足够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