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公开课圆柱的认识及表面积的计算游戏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使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轻松地获取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充分体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一理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圆柱体进行包装,深刻的感知到圆柱体的特征,重点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2.通过对各种形态的圆柱体进行观察,发现圆柱的高矮由它的高决定,粗细由它的底面半径决定。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某个圆柱体所需包装纸的面积的计算,总结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4 16:03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三)、强化练习
创境导入:学生每人用硬纸制作一个圆柱体模型。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新朋友?
过去我们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谁来摸一摸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2、教学圆柱的侧面积(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通过这个侧面展开图,你们能知道如何计算圆柱侧面面积吗?(2)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3)汇报交流: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教学例一。
让学生通过摸摸、看看、滚动、测量、观察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让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还有一个面是曲面。教师根据学生说解释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同时板书(底面、侧面)(3)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1、剪出来比较;2、量半径、量直径;3、量周长;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
1.让学生对身边最直接的物体圆柱的介绍,引发学生对数学、对生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通过学生的观察、感知、动手操作及课件互动演示,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在每一名学生汇报完后,都请其他同学对他的汇报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评价后,我适时问学生“你对同学们的评价满意吗?”如果满意,就点点头。这样就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教学反思
探究性实践应用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所在。本书实践活动课安排在教学 “圆柱的认识”之后、“圆柱的表面积”之前,可谓独具匠心。与“圆柱的认识”的教学相比,“给圆柱做新衣”的教学思路正好“反其道而行之”。由于生活性、趣味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所以教学伊始,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但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一听到不能用“量体裁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后,一部分学生则“不知所措”甚至“望而却步”。在这关键时刻,教师并没有束手无策,也没有包办代替,而是抓准时机巧妙地引导学生从现有的材料入手去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学生刚刚寻找到思维的支点、即将迸开创新的苞芽之时,教师也并没有去指手画脚,更没有去裁决评判,而是采取了“悬而未决”的策略,运用体态语激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去自己感悟、自主发现,从而获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佳境。

 
热门六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