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六小节《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解决有特殊数量关系的小数连除问题》。
二、设计思想
1、以《分层测试卡》为载体,充分运用分层教学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学习经历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与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与全面发展,从今学期开始,我以《分层测试卡》为载体,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理念。
2、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该他们干的事情教师不能包办代劳,但也不能不闻不问,要恰当、及时地给予引导与帮助。也就是说,在该放手的时候就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尝试,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轻轻扶一把,搭个跳板帮帮他们,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有特殊数量关系的小数连除问题,体会小数除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特殊数量关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明确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运用分层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恰当对待多种解题思路与方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1、自制PPT课件。
2、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而专门设计的《分层测试卡》。
七、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导入。
同学们每人每天完成几次作业?
(经过事先调查,该班学生每人每天完成3次作业)
(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扶)
1、一个人5天完成15次作业,每人每天完成几次作业?(口答)
2、30个人一天完成90次作业,每人每天完成几次作业?(口答)
3、30个人5天完成450次作业,每人每天完成几次作业?(分层进行、分层要求)
(1)、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面向全体学生)
(2)、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呢?(面向绝大多数学生)
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还有没有第三、第四种方法呢?(面向个别能力较强的特长生,不做过分地要求,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参考答案:450÷(30×5)、450÷(5×30)】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尝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解决问题 。(放)
1、PPT课件出示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多少千克?
2、学生自己默读题,理解题意。
(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出一个隐含的数量:上周有几天。)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都与哪些量有关系?(3头、7天)
4、明确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尝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解决问题。
(1)、明确要求。(PPT课件出示要求)
第一步:先想一想,我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二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再想一想,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呢?
第四步:仍然要想清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五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以上内容所有同学都必须完成。)
第六步:还有没有第三、第四种方法呢?试着自己用同样的办法解决。(只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选择完成,不做统一要求。)
5、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进行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调控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既定的任务,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到第五步,个别能力较强的特长生完成第六步,个别学困生可只完成前两步,或在同学、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第三、四步。巡回指导时关注的重点是学困生,其次是特长生,同时照顾到全体。)
6、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汇报交流的参考内容如下:
方法一(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先算每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算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
分步式:220.5÷3=73.5(千克)
73.5÷7=10.5(千克)
综合式:220.5÷3÷7
=73.5÷7
=10.5(千克)
方法二(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极个别学困生在同学、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先算3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再算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
分步式:220.5÷7=31.5(千克)
31.5÷3=10.5(千克)
综合式:220.5÷7÷3
=31.5÷3
=10.5(千克)
方法三(只供个别能力较强的特长生,或前两个步骤已完成且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性、探究性完成,不做统一要求,不过分追求理解,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如特长生探究欲望很强且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则点到为止,并恰当地引导到课外专门研究解决):先算3头奶7天的产奶量相当于几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再算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
分步式:3×7=21(头)
220.5÷21=10.5(千克)
综合式:220.5÷(3×7)
=220.5÷21
=10.5(千克)
方法四(要求同方法三):先算3头奶7天的产奶量相当于一头奶牛几天的产奶量,再算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
分步式:7×3=21(头)
220.5÷21=10.5(千克)
综合式:220.5÷(7×3)
=220.5÷21
=10.5(千克)
(四)、运用《分层测试卡》中的练习题进行分层练习、测试。(半扶半放、扶放结合)
1、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与近期表现对学生进行分组,分为学困生、优良生、特长生三个组别。(要特别要注意,这个分组隐藏在教师心里面,用于增强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帮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能让学生知道,否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导致分层教学与分层练习、测试适得其反。)
2、布置任务,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从而对学生进行检测。
【在全班统一布置任务时只强调完成《分层测试卡》中的练习题一,不做具体的分层要求。在巡回指导时暗地里做如下调控:
(1)、极个别学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可以只完成基本练习,如有余力,再在同学、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综合练习。
(2)、除极个别学困生外的绝大多数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5%左右),都必须完成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如有余力,再在特长生、教师的帮助下探究性尝试完成拓展练习。
(3)个别能力较强的特长生或前两个练习已完成且有余力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在完成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后,自己探究性完成拓展练习。】
3、教师根据不同的层次组别进行分类检查、辅导,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抓差补缺,重点放在学困生身上,同时兼顾全体。
附:《分层测试卡》(每生一份)
A、基本练习: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用两种方法解答)
(注:第三、四种方法只供尝试运用,不做统一要求。)
B、综合练习: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
C、拓展练习:小明用一张长2.7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彩纸裁成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折纸鹤,这张纸一共能折成多少个纸鹤?
八、课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以后,我发现它的优点主要存在于这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与测试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吃不了与吃不饱”、以及“囫囵吞枣”等问题。二是立足长远看,如果长期坚持这样教学,学困生会在教师的帮助下慢慢“脱贫”,跟上整个班集体,特长生会在数学领域取得长远发展,同时还兼顾到了全体学生,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升与全面发展。三是该放手时就大胆放手,该扶一把的时候及时扶一把(“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加上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品德,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一举三得。
同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引起特别重视。一是对学生的分层最好是隐性分层,隐藏在于教师心里,用以增强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帮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用以调控与辅导学生的分层练习、测试、达标,最好不向学生公布,千万不能出现任何歧视学困生的迹象,否则将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二是“放”与“扶”必须把握好准确、恰当的时机,恰如其分。既不能“放羊式”地放,放的收不回来了,也不能扶的太紧,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三是高层次的探究内容,不能过分地要求学生去思考、研究,不宜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假如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强,而该问题一时半会又解决不了,可以在点破关键之所在后,恰当地引导到课外进行专门研究解决。四是最好不要让学生过早地越层进行尝试,需要等到他有了一定得提升后,再跳一跳、试一试,这样更要利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