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36-37《我长高了》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1、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放到课外。而且这些活动完成可以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动手完成。

学情分析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建立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观念、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以后进行的。这节课应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教师在量身高这一项目上,要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帮助。在测量的准确性方面,要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19 17:11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导测量,激发兴趣二、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测量。三、       拓展延伸
放假时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玩得很开心吧。这节课我们就在课堂上玩,看谁玩得最好,又能学到本领。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经常听小朋友说,咱们是大哥哥大姐姐了,为什么这么说啊。我长大,我长高了,是吧!这节课我们就来给自己做一次小小的体检。同学们做过体检吗?都有哪些项目?由于我们设备不是很齐,这节课咱们只能完成一些有关测量的体检。老师宣布体检站正式成立,首先我们得聘请一批的小医生。测量绳子。测量出一米并做上记号,2米,3米……恭喜你们,你们都被录取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都要测量哪些项目呢?请小朋友打开信封看一看。谁给大家说一说?那么怎样测量呢?我们就以身高为例子,回忆以下,医生是怎么给你测身高的?那么今天我们有哪些工具?我们可以怎样测量?要注意些什么?一会我们测量尽量使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能测量一次,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开始测量身高并做好记录。学生试说!小组同学对体检表中各项进行测量。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我们手上的工具还可以测量什么?你想去测量什么?小组同学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从你们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呢?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测量工具?你打算怎样测量?
学生测量绳子并做好记号学生了解测量项目小组讨论,并组织汇报。学生上台演示分组测量记录学生分组选择实物进行测量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测量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我长高了  1=100厘米测量项目:身高、臂长测量工具:尺、绳子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对数学充满兴趣的孩子总是将注意力优先指向数学材料和数学问题。本课中,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量身高,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信息、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提取、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自主参与、探究,构建新知。对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获得1米=100厘米这一新知识。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与能力,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教学活动,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在学生活动实施前一定要将要求明确,这样活动才能有序有效的展开。这点在这节课中显得很不足。导致有些地方比较乱,学生测量出现问题。一些具体细节上。比如学生在测量身高时,没有很明确测量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学生测量出来的身高有的误差很明显,甚至有的小朋友量错。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日子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