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三视图”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不同。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要用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从实践中,从生活中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16 16:33 编辑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由老师发出方位口令,同学们用手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做好准备,开始!师:指正面,指侧面,指上面,指下面。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正面、侧面、上面和下面。同学们找得真好。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试着从这些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 学生做游戏 | 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 |
实际操作 探究新知 |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现在,请同学们放在桌子上。学生拿出玩具。师:请同学们组成4人小组,先选出1个玩具,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要让学生们觉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和全班同学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看看图上的同学是怎样观察的。(出示例1挂图)谁来说一说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小亮观察的是恐龙的正面,小明观察的是恐龙的侧面,小红观察的是恐龙的后面。 | 学生自由活动,在自己的座位上从玩具的正面、侧面观察玩具。教师请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玩具的哪一个面。 学生演示 学生汇报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面 |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结论,学习新知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学习的方法 | |
巩固发展 | (1)做一做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师:说得真棒。请同学们在图的旁边将三个小朋友分别与他们所看到的三个面连线。出示小黑板练习:(2)连一连: (3)猜一猜:4、说一说: |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后让学生们说一说。 学生做, 谁看到的图形?用线连一连。出示我的书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选定教室里的一个物体进行观察,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 | 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 |
课堂总结 |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 提高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 |
板书设计 | ||||
观察物体↓不同位置↙ ↓ ↘从前面 从侧面 从后面↘ ↓ ↙形状不同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
教学反思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为了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我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性的生活背景,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小汽车、毛绒玩具等,有效激活儿童的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想象、判断、推理,做出合情合理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统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物体,并把看到的画下来。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吧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等。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对话性的平台。
现在教学理论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本节课中,师生之间都在交换意见,交流观点,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我认为”“我有不同的意见”。我只是个倾听者;而当我有意见交流时,学生是个倾听者;当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我是合作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才不断地闪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得以生成,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4、归回生活,应用实践。
“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例如我交给孩子们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到生活中去,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有什么好办法来积累孩子的数学经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等。如果再上一次本课,这些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