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今天下午我有幸听了一节小学阶段的估算复习课,这节课是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董文华老师执教,董老师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以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引进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两本书以1( ).00元和2( ).00元出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50元能不能买回这两本书?30元能不能买回这两本书?答案的不确定性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可能、一定的结论。时机一到,董老师揭示两本书的价格,16元和23元,引导学生总结把16估成10元、23元估成30元属于去尾法和进一法,在这里四年级的学生在给这种估算方法起名字时出现了困难,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些难度,而且我个人认为在这里没有必要让学生给估算方法起名字,只要学生能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估算方法的必要性,直接给出答案即可,没必要讨论。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在总结了在解决问题时估算方法分为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董老师给出了方法性的指导,即在什么情况下分别用哪种估算方法,至少需要花多少钱时用去尾法,把数字的小尾巴去掉加起来看需要多少钱;问100元够么就需要把数字估大加起来需要多少钱即用进一法;问大约需要花多少钱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去估算价钱。数学因生活而有趣,生活因数学而精彩,不同的语言叙述就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本节课整体来讲需要我学习的很多。但是有一点值得探讨,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强调不够,一节课都是老师在指引着学生如何进行估算,但是为什么要进行估算?两位数加法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而且董老师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口算这些物品实际需要多少钱,能够口算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估算?是不是因为出门要带多少钱啊?带多了不安全,带少了不够,根据实际经验需要带多少钱,进一步提高学生不乱花钱,不浪费的意识,培养学生文明购物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