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点评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之后的一个内容。教师采用教学策略是“质疑——解疑”,以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把教学定位在让学生经过操作、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并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而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并得以巩固新知识。这一教学思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纵观刘老师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感触。
    一、课前做游戏,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摘桃子做准备。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却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的分类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调动,整合,为今天的学习内容埋下伏笔。为什么在同一个三角形里不能同时有两个直角,和两个锐角呢?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发学生摘桃子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用课件播放人物化的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观察,知道它们为什么争吵?究竟谁说的对?来导入引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是的正如刘老师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
  三、由特殊到一般,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跳一跳。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学生对于三角形的认识,最熟悉的来源于学生的学具三角尺,学生对于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已有接触,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学生能很轻松的就能验证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加的和正好等于180°,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跳跃,学生触摸到了桃子的边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又顺势提出“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有哪几类,只研究直角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吗?”又激发学生的第二次跳跃。而“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集思广益,给每个同学锻炼与展示的机会,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单快捷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呢?带着这个疑问,小组内讨论,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通过学生自己撕各类三角形,再把各个角拼在一起,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能拼出一个平角,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接着让学生合作,进行折叠三角形,算出折成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仍然为180°,再一次明确: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变的。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适当设计练习,让学生品味桃子的美味。
    在摘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桃子时,学生已经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如果能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品尝到桃子的美味,也许会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五、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适时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对测量结果不准和课始发生争论的大小三角形进行评理时,利用变化的三角形和三个内角的数据显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关系,知识内化过程清晰深刻。当把三角形的一个角一直向下拽,这个角变成了一个180°的平角,另外两个角变成了0°角,虽然已不再是三角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让学生感受到极限思想。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