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来到外国语学校参加迎江区数学“三定备课”教研活动。这次教研公开课主讲人是方龙兴老师,内容是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外国语学校环境优美,方老师年青有为。听了方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与三年前到外国语听的《梯形认识》有了更新的认识。三年前那节课听了后大家一致认为老师的课上得很稚嫩,现如今这节课显然比三年前要成熟得多。在课后座谈过程中大家对这节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无论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来讲,还是从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来讲,方老师都做到了精准的设计与布局。本节课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分香蕉》这个故事情境,让学生从具象走向抽象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方老师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中初步感知除法算式书写及除法意义。本节课方老师教态自然、轻松,学生学得也非常愉悦、快乐。尤其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均数”到“包含除法”的轻松过度,不留一点痕迹,让人叫绝。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并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白这是求平均数问题,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包含除法,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我感悟除法的意义。
除法算式的书写,这是人为计算符号,正如江主任在分析时所说的那样,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次感知除法算式及其意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除法算式的书写方式,还应让学生明白除号书写顺序,以及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被分的数为什么写在除号的前面,叫被除数;为什么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叫除数;而中间的“÷”号是人为想象的,它就好象人们把两个“葡萄”用一根小棒分开一样,这就是人类最初想象中的“平均分”。
再如有人提出,当老师把“12÷2=6(根)”这个算式写在黑板上时,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读算式,而不是老师指名读算式。因为此时虽然学生在认真听课,但孩子年龄必定很小,对老师课堂语言的分辨率不是很高,所以老师在边写边读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明显地注意到这里的“除”和“除以”,因此教师在指名学生读算式时,几个学生都把“十二除以二等于六”读成“十二除二等于六”。当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再来强调与纠正,这种“亡羊补牢”的方法,我觉得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还是越少越好。
另外,老师在拓展练习中出现填空题“一共有□架飞机?□○□=□( )”时,有一个女孩不加思索地站起来说:“12÷2=6(架)。”老师发现学生说的不对,让这位学生坐下,紧接着老师又找另外一位男生回答,结果这位男生却说:“6×2=12(架)。”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可在板书中老师边写“2×6=12(架)”时,边说:“2×6=12(架)和6×2=12(架)是一样的”。对于那位女孩的错误却只字未提,我想这位女孩到现在为止也许还不知道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是用除法计算。这是老师的无意失误。本来这是一道很有亮点的拓展题,我觉得老师没有把握好。此时如果我们都站在学生角度来想一想,我觉得这位女生本节课真得是在认真听课。因为本节课学得是除法,自然用得也是除法,谁之老师却一反常规,出了一道乘法算式,这真是老师用心挖着“陷阱”,让学生睁大眼睛往里跳。此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看清题目,培养学生从小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学生没有认真读题,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题中明明是让我们计算这个机场总共有多少架飞机,而不是让我们把这些飞机分成几组。如果把12架飞机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多少架飞机,那么这个女孩的算式就是正确的。可本题是让我们求这个机场总共有多少架飞机,所以我们应该用乘法计算,而不是用除法计算。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这节课是不是上失败了?”我觉得这节课方老师上得非常成功,以上几点只是个人思维而已,不足为怪。既然是研讨,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有不妥还望同行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