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三位数 (不进位)优秀教学设计


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身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同学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身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助。
同学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同学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身说一说计算过程。
同学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同学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假如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身计算并验算。
同学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身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同学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同学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身列式计算,全班一起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算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 进一步培养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优秀教案
师:我们先做一组口算题。
出示:
6 + 9 = 7 + 6 = 8 + 8 =
4 + 7 = 9 + 5 = 7 + 9 =
3 + 9 + 4= 4 + 8 + 8 = 6 + 8 + 9 =
3 + 9 + 7 = 4 + 6 + 8 = 6 + 8 + 2 =
教师请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开火车”报得数,其余同学核对。
师生一起讨论三组连加算式的算法,引导同学体会比较简便的算法。
[评析:三位数连加是一位数连加的拓展。教学新课时,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这种联系,以6道一位数加法与6道一位数连加为复习内容,布置同学“视算笔答”。这样组织,全班一开课就进入了紧张的计算练习之中,为新课学习顺利迁移,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的口算水平在不时提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研讨有关几个班“借书”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39页例题的情境图。
师:请大家自身读一读问题,想一想算式怎么列?
生:85 + 143 + 126。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85 + 143 + 126。
师:你觉得今天学习的计算有什么特点?
生: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相加,前几节课学的是两个数相加。
生: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连加。
师: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板书课题:连加)能直接口算出这三个数相加,和是多少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算?
生:用竖式计算。
师:大家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小朋友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算一算。
同学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同学计算的情况,请写出不同竖式的同学在黑板上板演。
师:大家能看懂这四种写法吗?他们算出的结果都是354,和你算的一样吗?我们比一比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算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两个竖式是分着的,第二种是连着的。
生:第二种算法的竖式是把第一种的两个竖式连起来了。
生:第二种算法比第一种算法要少写一个228。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言吗?我也同意。请大家再比较第三种算法和第四种算法,相同吗?
生:横线上面都有三个数。
生:它们都是连着加的。
生:第四种写法比第三种写法多写了一个加号。
师:(指着第三种算法)像这样的竖式,一般写一个加号。这样写,大家会算吗?请每位小朋友把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
同学同桌间口述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教师再指定一个同学口述。
[评析:在同学自我探究之后,教师选取了四个同学的典型竖式计算,交流展示,并组织了两次对比:连着与分着列竖式计算的对比,连加时写一个与两个加号的对比。当然,这里引导比较辨析的提问也可改为“这四种不同的写法,你认为可以分为几类?”让同学一次性地比较,从而使同学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
师:黑板上的这几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我喜欢第一种,过程清楚。
生:第二种比第一种简单,我喜欢第二种。
生:我喜欢第三种,第三种只列一个竖式,算起来快。
师:这些方法都是对的。在计算时,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就选择那种方法。不过,第三种算法是今天新学的,大家能掌握吗?你能用这样的算法解决新的问题吗?
出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同学读问题,独立试做。前后四人小组交流计算过程。
师:我想请我们班32号小朋友做“小老师”,到前面来边写竖式边讲计算过程。我和其他小朋友都听他讲,好吗?
生:(边板演边讲)8 + 4 = 12,12 + 6 = 18,写8向十位进1;7 + 9 = 16,16 + 3= 19,19 + 1 = 20,写0向百位进1……
有一同学大声插话:不对!进2!正在讲解的32号小朋友的话被打断,他一愣,继而接着说:对对对,我说错了!19 + 1 = 20,写0向百位进2;1 + 1 = 2,2 + 2 = 4,4 + 2 = 6。得数是608。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608本。
师:对32号的讲解,大家满意吗?
同学自发鼓掌。
一个同学不待教师允许,跑到黑板前:我在算个位上的数相加时,先算4 + 6 = 10,再算10 + 8 = 18,这样简便。
又一个同学一边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边说:十位上算的时候,7 + 3 = 10,9加进位的1等于10,10 + 10 = 20。这样算起来快。
师:大家听明白两位同学的补充发言吗?他们的发言提醒我们,我们不只要会算,还要注意算得简便、迅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把能凑满10的数先——
生:相加。
师:让我们用掌声向两位同学表示感谢!请大家观察、比较今天这节课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时的计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题,十位上相加后向百位进1;第二题,十位上相加后满了20,要向百位进2。
生: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能算得简便的,要算得简便。第一题,十位上可以先算8 + 2 = 10。
师:同学们发言的质量很高!计算时,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考虑如何算得简便,这样算起来就比较迅速了。
[评析:在同学用多种方法探究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行判断、比较,说算理、说算法,广泛交流,明确正误,对中求优。教者只是引导、布置、点拨和鼓励同学的学习行为,使同学在课堂上感受到自我探究和才智展示的满足。由于教师对同学采取积极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同学探究,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为同学自我发展的必定衍生之物。]
师:请大家完成数学书第4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独立完成后,指定三个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其余同学核对。
师:全对的小朋友为自身鼓鼓掌!做错的小朋友根据自身的错误,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什么。
同学发言,教师把几个同学算错的题目誊写在黑板上,同学根据自身的错误口述计算注意点时,教师用红粉笔在错误处圈画。
生:计算十位、百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能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生:满十进1,满二十进2。
生:进2不能写成进1。
师:几位出错的小朋友很老实,而且提醒了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我们在计算时还要注意:几个数相加,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其他的数,这样算起来就比较简便、迅速。关于写竖式,我们要注意——
生:数位对齐,数写规范。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对同学的过失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并把这些过失集中板书,引起全班的注意,以过失为资源,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错误,口述计算注意点,从反面引发同学对正确、迅速、简捷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和考虑。让同学从过失中学习,运用过失来启发引导,是教者高明的教法体现。当然,此法运用得当还在于必需十分注意尊重同学的人格,培养同学对待过失的平常心态,极其小心地呵护同学的尊严,自觉自愿地提供过失,并认为这也是为班集体的学习进步做贡献。教者在此褒扬出错的同学“很老实”是十分必要的。]
师:注意点大家都知道,那么在书写时自身就要严格要求自身。接下来,我们前后桌四人一组合作,进行接力编题计算。
师:活动方法是:第一人依照要求选择卡片上的数,编出算题;第二人检查所编的题目是否符合要求;第三人用竖式计算;第四人对计算进行评改。每编一题后,交换角色,编、查、算、改每人都轮换一次。依照惯例,计算正确得一颗星,书写美观再加一颗星。
依次出示编题要求:
① 三个数相加,个位上的数相加满20。
② 三个数相加,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
③ 三个数相加,个位上把能凑成10的数先相加。
④ 三个数相加,十位上把能凑成10的数先相加。
同学编题计算。
师:接着刚才的编题活动,请大家看一幅场景图,你能收集图中相关信息,编出用连加解决的问题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在图中增加:同学活动的场景,其中跳绳的168人,踢毽子的95人,跳皮筋的77人;一个正三角形的花坛,边长是268厘米)。
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问题:
① 三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② 一共有多少人在活动?
③ 花坛的栏杆一共长多少厘米?
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同学的练习情况,对个别同学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出示选做题(同学可根据自身的作业速度情况选做,可全选或选局部题目,也可不选),作业速度较快的同学在检查完毕后完成。
选做题1: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全校四个、五个年级或全校借书的本数。
选做题2:在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字。
[评析:巩固练习的组织,教师充沛发挥教材的编排优势,把例题、试一试之后的“想想做做”5题巧妙地重组布置、改造加工,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考虑性、综合性,防止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在同学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不懈的热情,深入同学之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细致的具体到人的辅导发生和完成在课堂内,提高了练习的效率。教师还在课堂作业中布置了选做题,允许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完成练习时自我选择,这也是课堂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的细微体现。]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同学通过手势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让同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游戏中以旧引新
教师与一同学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其余同学观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与同学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互相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假如不是同样多,必定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类问题。(板书:大数 小数 相差数 5-2=3 2-0=2)
二、在手指游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测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无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观察手势边考虑边口述边倾听。)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测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同学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游戏。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展示比划游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测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掌握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许多有趣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情况读出来。
师:假如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该抓住哪句话来分析?(板书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摆3个)在这个比字句中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我与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
同学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 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假如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 大 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同学交流。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同学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交流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认真画批,准确判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后,老师想给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竞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 ?(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学反思]
1.借助手指游戏巧妙建模。
我让同学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同学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学在充沛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和老师和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笼统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定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同学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笼统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同学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同学全面的思维能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和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同学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后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游戏让同学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变化,同学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同学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同学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准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容易。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同学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同学的认识和时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协助同学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一直主张借助画批来指导同学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同学能借助“画批”准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同学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只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同学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通识性,使同学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通,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的加法,包括加法的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同学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认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数目更大些、计算更复杂些的加法。《规范》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因此,本单元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局部编排。
第31~35页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第36~38页教学需要进位的三位数加法,练习五里还有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第39~42页教学三位数的连加,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第43~44页整理并练习全单元教学的计算知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1?让同学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主动学习三位数加法笔算。
三位数的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同学发明知识与能力迁移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
(1) 三位数加法的教学从不进位加开始,第31页例题在列出算式143+126以后,先让同学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允许、更希望同学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计数器拨珠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或者用其他方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一起点是按数位把两个加数对齐着计算,计数器上的算法更清楚地显示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合理性。
两个三位数相加,同学或许会无意中把数位对齐了。三位数加两位数,则必需有清醒的意识,才会自觉地把数位对齐。第32页“想想做做”交叉了四道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计算题,意图是突出笔算加法必需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 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同学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进位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第36页例题先着重解决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的进位,让同学在竖式上边计算边在框里填数,体会进位的方法。然后解决连续进位,也让同学在独立计算中掌握进位。
(3) 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我们认为,法则不应是同学从教材里看到的,应该在自身的计算活动中体验的;法则不应是对同学计算行为的规定和束缚,应该是他们对计算的理解和行为的总结。第36页例题下面的“相互说一说,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同学通过讲方法、谈体会、说要领以和相互提醒要注意些什么等,自身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同学看着例题和“试一试”的竖式讲计算方法,往往是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要引导他们概括地表述,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
(4) 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外表上看似乎是全新的内容,其实与两个数相加有内在的联系。教材估计同学能体会到这种联系,所以在列出连加算式85+143+126后,让同学自身想方法解决,并鼓励算法多样。有些同学分开列两个竖式,用两次两个数相加的战略计算。有些同学发现分列的两个竖式是连贯的,因而列成连续的竖式。有些同学把三个加数合在一个竖式上一并相加。在交流算法时要让同学注意到,假如把三个加数列成一个连加的竖式计算,也有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问题。要允许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计算,他们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自身的能力、习惯等实际情况。如有些同学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一些,可以列成一个连加竖式计算;有些同学感到把三个数连加分两步算能减少进位困难,也是可以的。
2?教学验算,既教方法,也注意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第31页例题紧接着不进位加教学加法的验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教学四则计算的验算。首先告诉同学验算的目的和作用,“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这句话能让同学明白什么是验算和为什么要验算。接着告诉同学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并通过已经写出的验算竖式协助同学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验算的方法。由于同学已经积累了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直接经验,所以接受加法的这种验算方法不会有困难。而且用加法验算加法,能促进同学更好地掌握加法。
(1) 验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是一种方法,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是验算。教学估算以后,估一估也能起检验作用。要允许同学选用验算的方法,假如题目要求写出验算,那么最好用交换加数位置这种方法;假如题目不要求写出验算,那么在原式上再算一遍或者估一估得数是否合理也是可以的。至于和减一个加数这种验算方法暂时不要教学。
(2) 教学验算不只是教方法,更是培养验算的习惯和态度。假如同学通过验算发现原来计算有错,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感受验算的作用和好处。在布置同学练习计算时,要考虑留有进行验算的时间。允许同学自主选择验算方法也有利于他们自觉验算,养成习惯。
3?联系生活体现估算的实际作用,利用实例引发估算思路。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规范》“不失时机地培养同学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
(1) 教材选择购物的情境,估计买两件物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让同学在实际题材中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体会到学习估算是适应生活的需要,从而发生学习估算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是培养估算意识不可忽视的一点。
(2) 教学估算不是把估算方法直接告诉同学,而是利用实际情境激活同学已有的估算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第40页例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正是这个问题里的“几百元”启发同学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的加法完成估算。教材中“番茄”卡通的考虑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考虑,同时示范了估算的考虑过程。
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和大约是几百,必需能正确说出三位数最接近几百,这是进行估算的基础知识。为此,第42页第2题布置了专项练习。
(3) 估算意识表示在实际问题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能主动选择估算。把非整百数的加法看作整百数的加法,是估算的方法。教材编排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在题材上有所扩展,不局限于计算购买物品要花的钱,在计算物品数量和人数时也应用估算。另一方面题目不明确提出估算,让同学自身想到估算。
4?让同学摆学具,体会数量关系。编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为以后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作铺垫。
第33页例题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是在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以摆花片的题材调动同学摆学具的积极性,通过操作体会数量关系,主动探索算法。
(1) 第(1)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华摆几个为什么用11+3计算。同学根据“小英摆11个,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这一条件摆学具的时候,都会先摆小英的花片,再摆小华的花片。在摆小华的花片时,都会先摆11个,再摆3个。这样摆能体会小华的花片是11个和3个两局部合起来的。教学这个问题时,要让同学按自身的考虑摆学具,着重交流摆小华的花片时想些什么,怎样摆的,从“11个和3个合起来”得到算式11+3=14(个)。
(2) 第(2)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平摆的个数为什么用11-3计算。教材仍旧让同学分别摆出小英的花片和小平的花片,从“小平比小英少摆3个”体会11个去掉3个,剩下的个数就是小平摆的个数。教学时,要引导同学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但不应超出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水平,要求他们讲述繁琐的数量关系。
(3) 例题为了方便操作,因而计算很容易。练习里的实际问题涉和较难些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以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这些题要让同学把形象思维和笼统思维相结合,多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虽然本单元不出现逆叙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也应防止见“多”就加、见“少”则减的现象发生。
本单元还编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如第38页第5题、第44页第9题。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要复杂些,它的两个问题虽然都只要一步计算,但需要一个一个地解答。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容易些,虽然它也算了两步,但每一步计算都有问题在导向。连续两问的问题介于一步计算问题和两步计算问题之间,是实现从一步问题到两步问题跨越的桥梁,能降低以后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坡度。教学连续两问的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同学充沛了解情境里的信息和问题,用自身的语言表述经过整理后的题意。二是让同学体会两问之间的联系,第一问对解答第二问有什么作用。体会解答第一问在哪里收集需要的条件,解答第二问的条件又在哪里。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
教材分四段布置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31~35页的例题、“想想做做”和练习四,不进位加,加法的验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二段,第36~38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五,进位加;
第三段,第39~4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六,连加,加法估算;
第四段,第43~44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同学自主探索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我们知道,笔算整数加法有三条基本规则,即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而这些都是同学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内容很适合组织同学自主探索。那么,该怎样组织好同学的自主探索活动呢?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让同学发生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愿望。如,教学第31页的例题,根据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出算式后,可以明确任务、提出期望: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同学们能自身计算出结果吗?想不想试一试?第二,引导同学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计算过程。如,同学用竖式计算143+126后,可以追问: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先把哪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你是怎么知道可以这样做的?又如,同学用竖式计算85+143后,可以追问:加数的百位上明明是“1”,和的百位上为什么是“2”?第三,通过分析计算错误,把同学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教学第31页的不进位加后,可以提供一些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竖式,让同学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列竖式时要把数位对齐。又如,教学第36页的进位加后,可以提供一些计算时忘记进位的例子,让同学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从而强化“满十进一”的自觉意识。第四,通过组织不同计算方法的交流,启发同学在交流中优化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分着列竖式,可以连着列竖式,也可以列一道竖式。比较而言,列一道竖式计算要简便一些。但怎样才干使同学想到列一道竖式计算,并愿意自觉选择这种算法呢?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同学展示、交流,让同学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感受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优劣,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身的算法。又如,在用一道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次序把每个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每个数位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数相加,再加上这个数位上的另一个数。教学时,也要通过交流使同学认识到后一种算法的简便并自觉选择这一算法。
2.要重视同学验算意识的培养。
本单元教材首次明确要求同学在笔算加法后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加法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把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次,看两次加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二是根据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关系,把所得的和减去它的一个加数,看得到的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考虑到与三位数加法相应的减法还未学习,本单元主要让同学用第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学时,着重应抓好以下两个环节。第一,要让同学感受到验算是有必要的。要利用同学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引导同学自主地进行验算;要介绍通过验算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典型例子,让同学体会验算的价值;要教育同学对自身所做的事负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第二,要允许并鼓励同学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可以按题目的要求,交换加数位置,重新列竖式计算;可以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可以用估算进行粗略的验算。关键是,要让同学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不时增强自觉验算的意识。
3.要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本单元教材主要让同学初步学会把两个加数分别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并估算出结果的方法。这和此前的教材相比,难度有所降低。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估算两个数相加的和的方法有很多,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基本的估算方法入手,让同学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的估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估算技能。这样能防止同学发生对估算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培养同学主动进行估算的自觉性。第二,从估算与口算的关系来说,由于同学比较熟悉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因此,在进行相关的估算时,同学便有可能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估算的方法。这样,也就有利于同学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各自特点和其内在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同学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能力。第三,从估算与笔算的关系来说,估算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约是几百与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次的方法相结合,足以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也就有利于同学在此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并逐步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此外,在估算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材不要求同学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只要求同学进行口答、填空和连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使这局部内容的学习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
4.要充沛利用同学对加、减运算意义的已有认识以和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同学通过直观操作理解“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实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但低年级同学理解这一点难度较大。为此,教材先把摆花片的活动作为素材,引导同学通过把进行比较的两种花片排一排,直观地认识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可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可以用减法计算。这样的处置既有利于同学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算法,又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在确定算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防止了繁琐分析可能给同学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时,要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一,要引导同学通过操作求得答案;第二,要通过对操作过程和方法的进一步分析,协助同学在摆法与算法之间建立联系。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