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60-61页《吃西瓜》。
本节课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把教材中的图画设计成生动与取得数学故事,并让学生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展示出例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理解力,在前面的课程中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学生感受到由分数表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整体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在对分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很容易掌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借助“数形结合”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难点: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10 09:20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一》
进入故事情境,复习分数的意义,提出并解决有关分数问题。
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引导学生思考吃西瓜时出现的数学问题。
教学活动《二》

1、动手涂一涂
2、说一说并交流
3、理解“分母不变,只加减分子。
通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突破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计算规律。
教学活动《三》

学生动手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熟练计算。
教学活动《四》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会体验到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总结交流
归纳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教学活动《五》
(五)课外研讨,迁移创新。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妈妈吃了2/6,皮皮吃了3/6.
问题一:妈妈和皮皮一共吃了生日蛋糕的几分之几?
问题二:皮皮比妈妈多吃了生日蛋糕的几分之几?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布置作业,促进所学内容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的分数一单元的内容,根据《标准》要求,分数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进行学习,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较系统地认识分数。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如在证明2/8+3/8是否等于5/8的环节里,我让学生在纸片上“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把学习分数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我在课堂开始就创设小熊、大熊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灌输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从课堂效果上来看,还是不错的。然而在本节课中我错失了一次可以精彩的机会。在课堂动手操作证明的过程中,有一学生拿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并把该纸片折成16份,涂出其中的2份表示2/8。我并没有让该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把它改正过来,而只是说:“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学生的想法吧!”。课后,我想了想,发现这个处理不够妥当。正如一些名师所说:没有问题的课堂是大的问题。课堂就是个给学生提供创造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场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心上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是好老师。这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把握课堂生成的必要性。我想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吧。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