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中,若我们把计算教学的目标仅局限于计算本身,计算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培养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技能的层面,那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教学(全册60课时,计算内容占27课时)。面对这么多的计算课时,我们怎么上?
案例呈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走进文本: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情景图:


从编写意图看,教材提供“班级开联欢会,布置会场需要摆花”的现实生活题材,旨在通过例1的图片,从“没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的意义,再通过摆花盆的操作活动,抽象出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及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在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再通过例2的图片,从“有剩余的摆花活动中”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了解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除法竖式知道多少了?为了使了解的情况更具有代表性,课前分别从两班找来优、良、中学生各两名进行初步了解。
1、你会算吗?15÷5=(

『全部答对』
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一名优生能写出除法竖式,其余11名均不能。经了解,会写的学生看姐姐写过。』
3、出示竖式

告诉学生这就是“15÷5”的除法竖式。
『全部学生均能指出竖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但对被除数15下面的“15”表示不理解。』
4、摆一摆:提供15根小棒,要求5根一组,问你能摆几组?
『期望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和除数的乘积”部分。但操作后,仍有学生对用“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乘积”不甚理解。他们认为要分的数是被除数15,分完的也是15,数字的相同,部分学生对从被除数15中再减去15 存在着理解困难。』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所知甚少,除法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部分,即“商和除数的乘积”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自我思考:
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
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情景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运用,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教学除法竖式,也可采用让学生尝试写写除法竖式,结合动手操作理解除法的竖式各部分含义,从对学生的初步了解中可以肯定的是,因被除数15和分出的15数字相同,被除数“15”和分完的“15”在孩子的眼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学生无法避免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也许在老师一次又一次强化讲解中,学生可以记住这一事实,但实际存在的不理解我们怎么应对呢?
再研文本:
再次钻研教材中,我把例1、例2结合起来,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启发了我,

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中,学生能非常清楚的感知到“20”即分出去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余数”即不能继续分的数。
二次思考:
学生对整除的除法竖式中“除数和商的乘积”可能存在不甚理解的现象,但学生可从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教学中结合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也就是“除数和商的乘积”,得到“余数”。教学中就可反其道而行之,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再借助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和意义,突破整除除法竖式中遇到的困难。
据此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和竖式的读写以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
3、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和理解。
4、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把例1、例2的图片蕴含的内容相融合,只出示例1图:光明小学三(1)班的孩子准备开联欢会了。
1、                            你从图上能发现什么信息?
『搬15盆花布置教室。』
2、提出问题:由你来摆放这些花,你想用几盆花摆一组呢?
『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2盆、3盆、4盆、5盆……放一组均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用几盆花摆放一组的想法很多,且能自然表述出自己摆放的方式。』
二、                          操作实践中认识余数,形成算式。
1、                            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花盆,摆一摆。
2盆一组,可以摆7组,还剩1盆;
3盆一组,可以摆5组,刚好摆完;
4盆一组,可以摆3组,还剩3盆;
5盆一组,可以摆3组;
6盆一组,可以摆2组,还剩3盆;
……
『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出摆的结果,有的可以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自然引出余数。不同的摆放形式,使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
学习“余数”。
问:为什么有的刚好摆完?有的还有剩余呢?
『剩下的不够摆一组。』
3、                            写算式:你能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从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很多学生写出这样的形式:15÷2=7余1。』
4、                            分类并整理算式,规范除法算式的读写。
『学生自然将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分成两类,为下面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规范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三、                          竖式教学,探究意义。
1、                            想一想,除法竖式怎么写?指几生说一说。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初步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不清楚,让他们尝试着说一说,再出示规范的除法竖式,可在直观演示中加深他们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2、                            提取有余数除法算式,并出示其竖式,探究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
以15÷2=7(组)……1(盆)为例。

(1)提问: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吗?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看着有余数除法算式,绝大部分学生能清楚表述出:15是被除数,2是除数,7是商,1是余数。』
(2)仔细的看一看,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经过上一环节,学生能清楚的看出,竖式和横式除了共有各部分名称和写法不同外,竖式中多了一个数,即14。14表示什么意义呢?』
(3)研究竖式中被除数下面的数的意义。
『大部分学生能明确的指出,14就是2盆一组,从15盆花中分出的数。至此,难点虽然有所突破,但目标还未完全达成。』
(4)再次观察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掉的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生指出:15减去14就得到余数1。也有生发现:14实际是7和2的乘积。然后通过同桌中的交流加深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认识和理解。』
(5)如果没有圆片,你怎么试商?
『学生脱口而出说想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为什么这么想?因为14比被除数15小。继续追问:为什么不想“二六十二”?生说:商6的话,还剩下3盆没摆,2盆一组,还可以再摆一组。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
3、                            探究整除的除法竖式的意义。
提取:15÷3=5(组)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5÷5=3的除法竖式。』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经过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研究,学生不仅能顺利指出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对于被除数15下面的那个15,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是分出的15个,也是除数5和商3的乘积。』
(3)没有圆片,怎么想出商5?
『学生几乎都能说出:想口诀“三五十五”。』
4、                            小结。
四、                    实践运用。
1、                            基本练习:

『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巩固所学的竖式书写,强化学生对除数竖式意义的理解。』
2、                            解决简单除法问题。
出示:

『教学情景的创设更加完整丰满,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3、                            比一比:
要求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各一个。)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再一次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除法竖式。写算式的过程中,实际也是有余数的除法和整除的除法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4、提高:24÷(
)=(

24÷(
)=(
)......(

『开放题的设计,全员参与中,做到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还很好的总结了本节课,学生在填写答案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要思考余数、除数之间的关系,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探讨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余数”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和体验,但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用数学方式思考的过程。教学中在突出意义的理解,也不能放松指导除法计算的基础知识——试商。
开放的数学问题。经过多次文本的研讨和课前对学生简单的调查了解,更清楚的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观察、操作活动。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它不可能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老师直接出示的有余数除法竖式模型,如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知?教学中通过摆圆片的过程、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难点,为学生理解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设计。比一比的练习活动,即照顾的全体学生学习的个性学习需求,又使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自写有余数和整除的除法算式各一道,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学生出的一道题,就需要判断是否符合“有没有余数”这一条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多种符合条件的除法算式,在竖式计算中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凸现了教学重难点。最后出示的“24÷(       )=(       );24÷(        )=(        )......(        )”题目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能更加促使学生自我探索的需求。
很利于学生的发展
good
很好的教案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