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5,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小数除法的重点;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前后教材内容的转折点。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的小数除法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通过学生的作业和上单元的测试成绩发现学生对整数除法的理解只掌握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基础上。
2.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学习这节内容多数同学还是比较吃力,因此必须建立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才能帮助更多的同学掌握本节教材。
3.学生认知障碍点:关键部分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理解不清楚,对小数点移动规律没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及归纳能力.3、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的算理及应用。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7 09:52 编辑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目标导学 | 1、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下面几道题。 2、 你是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计算说说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变化规律? 4、我们已经掌握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 出示 :20.4÷24﹦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出示 :1.2÷0.6﹦120÷60﹦0.12÷0.06﹦1200÷600﹦0.012÷0.006﹦ | 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和商不变规律自然带人小数除法和理解算理的教学中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4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二、问题出示,探究解决三、巩固新知,创新解决 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 1、出示图片:“中国结”你们见过吗?漂亮不?2、奶奶给小明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奶奶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多少个?板书:7.65÷0.85﹦1、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2、引导:当除数是小数时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让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法呢?3、根据汇报板书:(1)利用化单位的方法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765÷85﹦9(个)(2)根据商不变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再计算。4、为什么要扩大100呢?而不是其他倍数呢?5、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并作答。6、 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那种解法比较简便?第二种直接写成除法算式利用商不变性质移动小数点位置,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比较简便。完成第22页做一做强调注意: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及把小数点和没有用的“0” 划去的要求及做法小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法则1、今天你又掌握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2、你对自己上课的表现满意吗? | 请同学们思考,并列出算式 你们觉得根据什么进行转化呢?小组讨论思考并试着计算学生讨论:因为除数是两位小数只要扩大100倍就转化成整数了。小组讨论今后小数除以小数的一般写法。独立解决,指名板演后同桌互查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 | 对比中学生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来化简理解算理,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运用,让学生懂得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具体做法是利用小数点移动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不变。加深对小数除以小数的理解,了解学生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4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五、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四的1、2题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不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7 09:52 编辑
教学反思
1. 在备课中对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认知情况估计的有些高,对教材的难度考虑的有些简单,在学习方法上讨论时间有些短,学习方法太少。2.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没有充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同时移动小数点,关键是基础部分同学不明白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和商不变性质。今后要补充和练习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吃透教材的关键点。 3. 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部分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今后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不能只对个别学习好的实用,要考虑全体学生。4.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根据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先补充扎实,再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同时移动的原因及移动后该如何做。我明白了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水平上考虑学习内容的难度,不能一意孤行个,高高在上,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认知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