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李彩虹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颇深。
整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探究思考: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课伊始,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块长方形菜地:①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块菜地一周的长度都含有哪些边?请你边说边用手比划一下;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②请将这块长方形的菜地画在纸上。
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看、想、说、画”,完成了知识构建的“感知、建模、内悟”,形成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由形象到具体到再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认识了“长方形的周长”。
二是探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如果分别用6cm、4cm表示你刚才所画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你将会怎样计算它的周长?(要求:想清楚,再说一说,先别写。)
2、放手让学生去计算。
至此,学生们都已经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胸有成竹,非常清楚了,所以都很顺利,兴致也极高了。他们在互相探究、思考、讨论并写一写的过程之中都有了各自的体会与理解,大致有以下的四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按顺序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②6+6+4+4=20(厘米)(先用长加长、宽加宽,再加起来)
③6×2+4×2=20(厘米)(6×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长,4×2表示两条宽,算出它们的和,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④(6+4)×2=20(厘米)(6+4是表示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乘于2是整个长方形的的周长)
三是探索优化计算方法: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对比,看看你是否对这四种方法都有所理解,再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以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选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
四是拓展练习。(略)
我的体会: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材将长方形的周长跟周长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上。一上课,我先让学生摸一摸物体表面的周边,再看一看封闭图形的周边,引出周长的概念,并初步理解。接着,让学生用笔描一描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求一般图形的周长。学生一下子就想出了多种方法,纷纷发言。有的说:“用一条线绕图形的边围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有的说:“如果图形的每条边都是直的,可以分别量出每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我高兴极了,马上让学生试算一个三角形的周长。由于学生刚才想出了求一般图形周长的方法,一下子就算出三角形的周长来了,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我既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正当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我出示一个长方形,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能找到多种算法吗?”学生很有信心地说:“当然会!”于是,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分四人小组讨论,看有几种方法。这次全部学生都能算对长方形的周长,不过仍旧没有学生想出“(长+宽)×2”这种方法。我没有再花大量的时间来给学生推导这个公式,只是告诉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大家课后再想想,知道后告诉老师。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算出长方形的周长,而且对于一些条件有所变化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不错。
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意!
反思这节课成功的原因如下:
1、抓好概念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摸、描各种图形的周边来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求一般图形周长的方法。当学生能概括出求周长的一般方法后,再到计算具体图形的周长,就能马上算出来了。概念弄清了,计算也就容易了。
2、把握好教学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要学生理解并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而不是为了教学、记忆、运用一个公式,掌握公式也是为求周长服务的。只要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会求长方形的周长,就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至于用哪种方法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3、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出公式,但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他们,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看上去我没有把公式教给学生是失败,但实际上学生真正掌握了求周长的方法,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实录与反思
江西省乐平市第六小学 潘文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页
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且对周长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花边有多长,就是计算长方形黑板的周长,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后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由于课后的练习题太少,我增加了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旨在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内容和空间,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具:
课件、长方形框架(活动)、尺子
学 具:
长方形框架(活动)、尺子、两张一样的长方形(长10㎝,宽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元旦是几月几日?去年的元旦你们是怎么过的?能说一说吗?
生:每年的1月1日。
生:我记得去年我们布置了教室,搞了元旦联欢会,表演了节目,可热闹了。
师:你们是如何布置教室的呢?
生:摆桌子,挂彩带、花边、汽球等,人人参与。
师:笑笑和你们一样,为了迎接新年,也布置了教室。(课件)
生:老师,笑笑把黑板的边用花边贴起来了。
师:黑板贴上花边,当然好看,我们黑板也可贴花边,但是花边买多了就浪费,少了又不好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花边有多长好吗?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花边到底有多长呢?
学生:计算出黑板长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长方形有4条边,并且对边相等。
学生:四个角是直角。
学生:两条边长一点叫长,短一点叫宽。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来对长方形的认识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研究问题。
1、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师:笑笑已经帮我们量好了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课件)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最少的意思。
生:可能是起码要这样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两条长方形纸条,把横的和竖的叠放在一起,有什么发现?
图2
图1
生:这个直角部分重叠了(图1)。
师:再把横和竖的边框靠在一起。
生:这样没有重叠,象我们班上的宣传栏接头处的花边没有重叠,花边就用的最少,重叠了用的最多(图2)。
师:这位学生说的真好,还发现了我们班上宣传栏的接头处花边,接头处互相接上不压上,花边就用的最少。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已知长和宽的长度,要求花边(长方形的周长)的长,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汇报,大家集体交流。
生: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34+12+34+12=92(分米)
生:我也是把四条边加起来,和他有一点不同,34+34+12+12=92(分米)
师:先加长或加宽都是一样的,没有关系,方法一样,谁用文字来表示。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长+宽+宽
学生:把长乘2,再把宽乘2,最后加起来,也是四条边的总长。34×2+12×2=92(分米)
师:这位学生在方法①基础上,利用乘法的简便计算,先求两条长边和两条宽边的和,再相加起来。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生: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也是四条边的总和。(34+12)×2=92(分米)
师:同学们,把长方形框架拿出来,分开一长一宽,左手拿的一长一宽,右手也是一长一宽,是两组长和宽的和,所以为什么要乘2。(课件)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刚才,同学们探索出多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简便的方法来解决数学书中的问题。
三、利用成果,解决问题。
1、练一练,算一算。
师:书上第47页的做一做。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
师:统计一下三种方法的人数,第3种方法的人数最多,为什么呢?
生:方法①、②三步计算,方法③只有两步计算,比较简便。
师:今后,我们每人都要用科学的简便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才能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量一量,算一算。
师:刚才我们解决书上做一做的问题,请同学们合上数学书,量一量并计算数学书的封面周长是多少?(注意:取整厘米数)
生:数学书长26㎝,宽18㎝ (26+18)×2=88㎝
3、拼一拼,算一算。
3
3
10
10
3
3
10
10
10
10
3
3
师:请把你们准备好的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求出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哪种拼法周长最短?小组交流、探讨。
生:把两个长边拼在一起。(图1)
长是10cm,宽是3+3=6cm (10+6)×2=32(cm)
生:把两个宽边拼在一起。(图2)
长10×2=20cm,宽是3cm (20+3)×2=46(cm)
生:我发现长边拼在一起,图形的周长最短。
师:你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两种拼的方法,并且发现长边拼在一起,周长最短。
四、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求花边的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生:掌握了三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第3种方法简便。
生:“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巧妙运用数学公式,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大家勤动手,肯动脑,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从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的特征出发,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的形式来获取知识,牢固树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1、在活动中思考数学知识。
注重创建问题情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本节课以“元旦联欢会”为情境,回忆学生去年如何布置教室,笑笑他们在黑板的四周围上花边导入新课,这花边有多长,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边交流、边探索、边思考,体会出有三种方法。
2、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注重算法多样化与思维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中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现。本节课让学生拿出两张长方形纸条,叠或拼在一起,体会“至少”的意思。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和宽的和乘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分开一长一宽,左、右手各拿一长一宽,体验为什么要乘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通过练一练,统计用哪种方法的人数最多,体验第3种方法简便。
3、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重要的一点要学以致用,本节课在探索求长方形的周长过程中,已经学会了用三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践中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量一量,计算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主动尝试从刚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一、深入学生,选择素材,创设情境。
对一个学科而言,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余,我特别关注学生喜欢玩什么,怎么玩,并从中得到启发,将学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亲切感。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当我把长方形卡通画片呈现给学生,他们的“情”即刻“热”起来:“好漂亮的画片!”接着,我将画片平移至右,显现长方形画片阴影框架图。实物画片与框架图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为今天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又为以后学习面积埋下伏笔。同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丰富多彩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多彩的画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学玩结合,探索创造,发展能力。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一边列出算式,一边用图形(小棒或线段)展示解题思路,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亲身体验,构建数学模型,经历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老师发给每位同学一份画片,满足了他们“给我一张吧”的愿望;“你能用这些画片拼成新的长方形吗?”激起了学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因此他们在拼图游戏中能大胆构思、创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别是学生在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画片连拼成长方形时,由2张画片、3张画片、4张画片的连拼,联想到10张、100张画片连拼成长方形时,由2张画片、3张画片、4张画片的连拼,联想到10张、100张画片连拼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按这一规律推导出若干张正方形画片连拼成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游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主体、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的思维在此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让我惊喜、让我感叹!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道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所学知道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让同学们给长方形纸贴花边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理解“要知道需要多长的花边,就是要求长方形纸的周长”,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由此展开了求周长的策略的探究;让学生在先“量”后“算”的操作活动中获得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直接经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讲出各自得到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围”、“拆”、“算”;在研究计算方法时,老师没有包办替代,而是分小组合作,先量出有关数据再计算,且计算方法各异;面对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计算方法,老师没有简单了结,而是让学生去分析、比较、筛选。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经历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本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装饰型的合作,小组探究前老师要求小组长先分工,操作探究时人人主动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的辅导。
2、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没有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另外也可以把长方形的框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效果我想会更好一些。
3、在小组的合作学习组织上还需要努力组织好,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把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