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苏小龙老师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老师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移、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起来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教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苏小龙老师在这一节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也很好结合了这次教研的活动主题:自主学习的深化研究。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进行自主的探索、分析、归纳,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苏老师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总的来说,本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显现,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主动,教学效果好。
《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利用学生手中的纸片让他们自己先观察、再剪一剪、拼一拼,然后比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就解决了,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割补法这种转化思想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本节课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
本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探讨的问题:
1、在导入部分,教师如果能出一些割补的图形做铺垫,那新授课的时候学生就能马上联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换为长方形来剪,那么有些学生剪完平行四边形后就不会出现怎么办的情况了。在这一环节上花费的时间过多,以致巩固练习的时候时间不够。
2、在学生进行操作结束后,教师只强调了沿着高剪,没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如果再花上几分钟讨论这一问题,课可能会更有深度,学生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课堂中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部分剪下,拼补成长方形的时候就更加的生动形象。在巩固练习的时候也能节约时间,例举有代表性的习题,或许学生学到的知识会更有效。
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王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听完课后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敬请各老师改正。
《平行四边形》课后点评
今天,有幸听了步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以前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练习运用等形式,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儿童学习数学,单以对图片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事物间的关系,促进对概念的理解。由此,本节课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一是让学生动手检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否平行,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二是通过用力拉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三是从众多的小棒中选出恰当的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从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本质特征的理解;四是通过动手作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全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实质含义,五是拉动平行四边形使它变为长方形,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间的关系。
通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在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探索、定义的概括、高的条数的探讨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中,采用了学生合作操作,共同讨论和汇报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平行四边形的探索过程中去。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一是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体会到四边形在生活实际中的存在;二是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双洋中心学校
苏小龙老师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老师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移、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起来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教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苏小龙老师在这一节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也很好结合了这次教研的活动主题:自主学习的深化研究。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进行自主的探索、分析、归纳,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苏老师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总的来说,本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显现,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主动,教学效果好。
评北京十一学校于晓静老师的《平行四边形》
于老师这节课运用了新理念,注重了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来源于小学,标高又高于小学,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顺利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达到初中目标要求。我认为是一节成功的课例。
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特别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
1、提问。教师问学生:我们在小学接触过那些四边形?一下就把学生引到小学的知识库,学生回忆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再认识的过程。
2、拼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拼出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种拼图活动是在小学剪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能促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为今后将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奠定了基础。
3、导出定义。在拼图活动中,因为有一名学生拼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就顺势提出: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位同学拼的不是,原因是什么?小学对平行四边形是怎样定义的?学生结合图形很快就得出了定义。
4、验证性质。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后,教师问到:在小学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论的?学生就回忆出了当时的折叠法和度量法。教师又启发了:现在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不能总是局限于原来的方法,我们现在还能使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事实。从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过度自然,启发合理、到位。
教师在注意知识的衔接的同时,还准确的把握住了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标高,及时提升。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性质的证明等。最后,教师结合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了探索复杂图形的基本规律:复杂图形??基本图形??基本几何元素。使学生在方法上得到总结,认识上得到深化,使初中的教学既来源与小学,又高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