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与评析(优质课)


名师教案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与评析
汪华芳 执教(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三小学) 李忠勋 评析(江西省婺源县教体局教研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2、通过多种活动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初步感知其范围,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建立。
3、通过找角,了解各种角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辨认锐角和钝角,感知锐角、钝角的范围。
教具准备:不同大小的角、圆形纸片、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角。
1、在情境中抽象出角。
师: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除了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景点,还有非常有名的特产,你能给客人老师介绍吗?
生:婺源的特产有“红”、“绿”、“白”、“黑”。“红”是指红鲤鱼,“绿”是指绿茶,“白”是指雪梨,“黑”是指龙尾砚。
师:看!春季是采摘绿茶的最佳时节,现在走进茶园都能看到人们在忙着采茶的身影(出示采茶的场景图),茶叶采完之后还得修剪呢(播放修剪茶树的一段视频),老师拍摄了一组照片 (伴随着“咔嚓” “咔嚓”声出示一组照像机抓拍的照片),从这些张开的大剪刀中,你想到了我们数学上的什么知识?请把它指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角,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将照片中的背景淡化)从照片中抽象出各种角。                                                         2、回顾角的特征。集体交流: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评析】结合地方特色,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巧妙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借助课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分类比较,直观感知。1、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角分类。师:(指上图中的6个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有你们认识的直角吗?生:有!③号角是直角。师:余下的角,又是什么角呢?与直角比一比,你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能说出角的名字,教师及时评价。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老师把这些角都请到了同学们的学具袋里,请小组合作(4人一小组)将学具袋中的角分一分类。2、汇报分类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分法:有的小组把这些角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另一类不是直角),有的小组把这些角分成三类。师:第二种分法把角分得更细了,把不是直角的角又分成了两类。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生:我们把③号是直角作为一类,①号、④号、⑤号角放在一起是一类,②号、⑥号角放在一起是一类。教师将展示在黑板上的角按学生的分类整理成三组。师: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吗?生:因为③号角是直角(师板书:直角)。①号、④号、⑤号角比直角小(师板书:比直角小),②号、⑥号角比直角大(师板书:比直角大)。师:这些比直角小的角,我们把它们叫锐角(板书: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我们把它们叫钝角(板书:钝角)。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角家族中的两个新成员,它们是——(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评析】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探索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采用分类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这些角的大小不一样,帮助学生理解“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从中揭示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三、辩角找角,巩固内化。1、辨认角。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这些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下面这些角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一组角让学生判断)                 ①              ②             ③                ④               ⑤(对①②③号角很顺利地进行判断,对④号角进行判断时发生分歧。)师:④号角到底是直角还是钝角呢,怎么办?生:用三角板比一比就知道了。师:这方法太好了!谁愿意到前面操作,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动手量,教师及时指导并强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要与所测角的顶点重合,它们的一条直角边也要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是否重合。                       师:这一比发现这个角比直角大,它是(钝角),看来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光也会出点小误差,下一个是什么角?生:⑤号角是锐角。师:还用请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帮忙吗?(不用)为什么?生:一眼就看得出来。师:这个“一眼”用得非常好,说明我们眼睛一看就能作出判断。看来在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我们可以怎么办?生:先看一看,如果观看无法准确作出判断时,我们就请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帮忙。师:唉哟!老师可要祝贺你,你又掌握了一种新方法。2、找角。(1)找景区路牌上的角。                          (2)找钟面上的角。      师:(依次出示1时,3时,7时的钟面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什么角吗?师:(隐去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想一想,9时半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形成什么角?(由学生先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添上分针和时针,进行验证。)【评析】从辨认图形中的角,到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概念的过程,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断完善,理解不断提升,也让学生感受到“角”切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折角变角,深化认识。1、折角。师:(出示圆形的纸片)从这张圆形的纸片上你还能找到我们所认识的角吗?师:动动手,动动脑,利用圆形的纸片折出一个我们今天所学的锐角和钝角。2、演示活动角,探究角的内在联系。师:刚才我们用灵巧的小手折出了锐角和钝角,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大家仔细看,在这个角的变化中,你能发现什么?师: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活动角的其中一条边固定不动,只移动另一条边,使这角的两边的张口变大或变小。(师演示:先呈现一个锐角,慢慢扩大到直角)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角慢慢变大了,现在是直角,直角比锐角大。(师继续演示:逐渐扩大成一个钝角)师: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生:这时的角慢慢变大,现在是钝角,钝角比直角大。(师继续演示:钝角逐渐变小成直角,直角逐渐变小成锐角)师:你们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生:锐角比直角小,直角比钝角小。3、演示活动角,深化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师:(师演示:呈现一个直角)现在它是锐角吗?生:不是锐角,是直角。师:(把这个角变小些)现在是一个锐角吗?生:是。师:(继续把角变小些)现在是一个锐角吗?生:是。(师继续将活动角逐渐变小,重复以上环节多次。)师:这些角明明大小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锐角?生:这些角都是锐角,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师:像这样不同大小的锐角能变多少个?生:能变无数个,数也数不清。师:(师演示:再次呈现一个直角)它是什么角?大一点,再大一点呢?你又有什么发现?【评析】活动角的运用恰到好处,从静态的角引导到动态的角,让学生在变化中认识角,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向学生初步渗透变与不变、推理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五、欣赏角体会各种角的妙处。1、出示坐姿端正的图片,体会直角的妙用。师:看,这是一幅坐姿图,人坐直写作业时上身和大腿成什么角?                      2、出示路灯图片,体会钝角、直角的妙用。师:这里有三种路灯安装方式,现在如果你是一位路灯安装师,你会把路灯装成哪样?为什么?              3、出示钉子的剖面图,体会锐角的妙用。               师:(出示第一枚钉子图)这是一幅钉子的剖面图,决定这枚钉子是否容易钉进木板的是哪个角?师:(指着第一枚钉子图的尖角)它是一个锐角,(出示第2枚和第3枚钉子图)如果把它变成直角,效果会怎么样?变成钝角呢?【评析】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既有对课本习题的充分利用,又有来自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从体会直角、钝角、锐角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辩证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比直角小                               比直角大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在处理以下几者关系上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1.尊重教材与合理引入学生生活情境的关系。
本课设计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如先从学生熟知的家乡的特产——茶叶入手,呈现照像机抓拍的一组修剪茶树的照片,再从照片中张开的大剪刀抽取出“角”作为研究对象,引入课题,处理巧妙而自然。又如把教材练习八第4题是“打开折扇,看看角有什么变化。”本课将扇子换成了活动角并穿插于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安排妥贴,层次井然。
2.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与准备,生成是预设的充实与完善。本课设计对全课教学活动作了较周密的预设,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作了较充分的估计。如给一组角进行分类的交流,9时半的时候分针与时针形成什么角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教学中如何应对都作了精心的准备。同时,全课的设计又是灵活的、机动的,留有较大的空间,留待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调整。
3.动手操作与课件演示的关系。
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生动。本课的课件演示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如照片的淡化,留下6个“角”,摒除角的非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角的视角表象。在操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变化后,课件再现生活场景“坐姿图”、“路灯图”、“钉子图”等为数学教学所用,学生理解形象,印象深刻。再如在课件出示一组角让学生判断分别是什么角时,学生难以“一眼看出”④号角到底是一个什么角,怎么办呢?自然而然地需要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演示直观清晰,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4.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同时也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演示活动角恰到好处,从静态的角引导到动态的角,让学生在变化中认识角,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质疑“这些角明明大小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锐角?”的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在领悟“像这样不同大小的锐角能变多少个?”的过程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附:作者联系方式
李忠勋   江西省婺源县教研室邮编   邮编:333200   
手机:13870357800      邮箱:wylzx2004@163.com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