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了**区金硕杯课堂教学赛的全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了备课、磨课、反思、研讨,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一、读懂教材的意图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认识图形》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内容,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了“做一做”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找到的平面图形“留(描、印)”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接着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认,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最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三个问题从认识平面图形到正确辨认再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生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而练一练中的前三道题就是结合这三个问题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直观地感受图形的特征。
读懂了教材的这些意图之后,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描、印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会正确辨认这四种图形。
学习难点为体会“面”在“体”上。
二、读懂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在幼儿园阶段及美术课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而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且但部分孩子会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是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由于这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正式认识平面图形,很抽象,又要让孩子明白面是平的。针对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设计了先从立体图形上存在平平的面引入,并顺利进入摸“面”,移“面”两个环节,从而突破“面”由“体”来这个难点。
三、以学定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既然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课前自己一直在思考,本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真实情况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首先从从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中找出是自己认识的图形,到欣赏学生在数学课中用立体图形拼搭的作品中找出以前认识的立体图形,进而引导观察这些作品中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导入新课。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实现知识的迁移,而且渗透数学与其它学科完美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1、四人小组内两人结合利用手中的工具,在纸上描出或印出自己刚才摸到的面。
2、 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得到的面是什么样的?
3. 展示分享。
4、播放教师示范视频,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四种图形。
5、游戏:你说我拿。
通过学生的摸、描、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教师的操作演示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体会到“面在体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四种图形。
再次让学生独立经历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辨认,自己独立分类,如:老师把你们刚才采集到的这些图形放在了PPt上,它们挤在一起很杂乱,那请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请拿出正方形学习单,学生独立完成。
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
最后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如:它们不仅藏在立体图形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想一想,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懂学生,用好教材,以学定教,学为中心,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
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以学定教
------教学“认识图形”的思考和感受
丰产路小学一年级数学组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