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分米和毫米》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同学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协助同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沈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同学猜完后,教师说明自身的身高并板书。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要求:明天就是三八节了,老师制作了一张贺卡,你知道这张贺卡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贺卡,用尺量一量。(长20厘米,宽10厘米)
讲解: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分米也是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米。(板书:分米)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分米。
(1) 找一找。
1分米有多长呢?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尺子数一数,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同学在直尺上找1分米,并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同学体会:只要是10厘米长就是1分米)
(2)画一画。
谈话: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提问:画长1分米的线段要注意什么?(沿着直尺的边,从0画到10;两个端点不能漏了;画好后要标好长度)
谈话:请同学们用拇指对准线段的左端,用中指对准线段的右端,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同学活动后,组织交流。
(3) 说一说。
提问:你们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吗?(同学举例)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4) 量一量。
谈话:用米尺来量一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约各是几分米。
同学丈量后,组织交流。
2. 认识毫米。
(1) 谈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身量一量。
提问:那数学书的厚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
提问:在量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是的,用厘米不能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
(2) 谈话: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的每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谈话: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出示放大了的尺)这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刻度放大了。(师生一起从1数到10)
谈话: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另一个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自身数的结果。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谈话:再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
(3) 谈话:请同学们再用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
谈话: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或厚大约是1毫米,你能举个例子吗?(同学可能想到:银行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4)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老师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你能说说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说说自身的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看出橡皮长35毫米的?
结合同学回答,讲解: 5毫米的地方有一根比厘米刻度线稍短一点的刻度线,因为它在5毫米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5毫米线。
再问:这根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位新成员: 分米和毫米(完成课题板书),还知道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为了使用方便,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05年3月7日 晴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要为妈妈买些礼物。一早,我从2( )的床上爬了起来,到卫生间,拿起1( )长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饭,急忙来到超市。超市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 )。一走进超市,我就看到了滚着烤的肉肠,每根都长约1( ),真馋人!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最喜欢的小方巾,边长约是5( )。我付了款,高高兴兴回家了。
提问:小明不知道括号里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你能协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2. 量一量。
谈话:请每位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在小组里讨论一下,选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填在练习纸上。
四、 课堂总结(略)
现场: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同学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丈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学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
第一局部: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同学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干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丈量。
(巡视时进行丈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丈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身的想法。
(集体交流,丈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
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
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拿出自身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师先后让同学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
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
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
师:丈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表示的。其实用“毫米”作单位不只仅要考虑物体自身的长短、粗细等,还与丈量的要求有关。
3.丈量实践(略)。
第二局部: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师:同桌合作,用直尺来丈量课桌到底有多长?
(提出合作要求:一个同学用直尺量,另一个同学协助数。巡视时进行丈量方法指导。)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丈量的?
生:……
师(小结):可以用15厘米为一段去丈量,可以用18厘米为一段去丈量,还可以用10厘米为一段去丈量。看来,丈量课桌的长度,需要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为了便于推算,规定10厘米长的线段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势比划1分米
师: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吗?(引导利用直尺上去比划;反复比划1分米,逐步递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体(略)
4.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拿出软尺,估计有多长?大概几分米?数一数有几分米?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1.完善板书,进行总结
2.基础性练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完成课本练习题)
3.拓展性练习:这是四个同学丈量纸箱的长度后交流的情景,说说你的想法。
4.实践性练习:选一样教室里的物品,先估一估再丈量,并把丈量方法和结果找人交流。
四、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推荐课后任务单(丁丁的数学日记、实物标本、选择实物进行丈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评课
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小学阶段丈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同学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同学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同学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缺乏。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同学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同学的认知抵触,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同学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同学充沛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和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同学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协助同学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丈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同学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同学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定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处置,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布置,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同学的体验是充沛的,知识的发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公开课教案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同学丈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和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公开课教案中充沛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同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和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同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只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同学不只学到了解释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性的知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 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 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胜利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 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假如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布置自身的食物?
同学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 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 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布置自身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同学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同学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同学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同学先独立考虑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同学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 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假如同学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同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同学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同学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身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同学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 吃了多少个桃?9 × 3 = 27(个)
(2) 还剩多少个桃?42 - 27 = 15(个)
提问:9 × 3求得的是什么?42 - 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协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 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 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同学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身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和时发现下面两种解法,指名板演:
(1) 9+12=21(个);42-21=21(个)。
(2) 42-9=33(个);33-12=21(个)。
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同学表述第一种方法的考虑过程,并提问:这样解答与例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要先求已经吃了多少个)
交流第二种方法。提问:这种解法先求什么?与第一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比较例题与“试一试”在解法上的相同点,比较“试一试”的两种解法的不同点,既迁移了例题的解题思路,又提高了同学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 分层练习,逐步巩固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叙述题意后,提问: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同学独立解题,并组织反馈。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学自主解决,并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不同解法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身是怎样想的(着重引导同学理解每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同学独立列式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每一种解法的考虑过程)。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谁来说一说“合计”是什么意思?求足球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
同学独立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
5. 拓展练习。
毛毛猴摘了3天桃,一共摘了31个;长尾猴也摘了3天桃,每天摘9个。
(1) 毛毛猴与长尾猴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 毛毛猴比长尾猴多摘了多少个桃?
同学独立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中出现的多余信息,能培养同学选择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同学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能促使同学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解题思路。]
三、 整理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考虑呢?举例说一说。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 使同学在实际丈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丈量工具,会丈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
2. 同学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丈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 同学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同学的知识储藏。同时,小朋友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同学觉得有趣,吸引同学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同学回答)
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同学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
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论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 让同学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丈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丈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同学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同学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假如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假如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同学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同学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 数一数。
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
(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同学估测一下,再进行丈量)
[说明: 同学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异,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丈量,有利于同学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
(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
① 出示学习步骤。
?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同学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 考虑到同学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同学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同学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同学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
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同学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同学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同学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同学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同学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同学观察。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同学自由判断,再启发同学通过实际丈量验证猜测。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同学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同学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同学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同学充沛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同学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同学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同学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同学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丈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同学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同学汇报时,要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同学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同学合作丈量自身的手掌宽度以和步长,汇报时鼓励同学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身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丈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丈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同学合作通过丈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假如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4
5
6
7
8
9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四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同学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同学用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丈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生:用米做单位。
师:谁了估计一下,这门大约有多高?
生:大约高2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谁来到黑板上画出来?
(指名画,师适当协助并板书:米(m)教给同学读法)
师:去年我们还学了一个长度单位是——生:厘米。(板书:厘米(cm)教给同学读法)
师:厘米是用来量比较怎样的物体的?谁能上来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师:1米这么长,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呀!那这1米的线段里面有几个1厘米的线段呢?(100个)为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十进制的,比方说10分钱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们计算加法时,一般也是满十进一的,而这里要满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觉怎样?那有没有一个比厘米长些又比米短些的长度单位呢?(分米)
师:小朋友们想得真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认识分米)
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1、认识分米
(1) 画一画
师:依照我们刚才十进制的想法,我们应该把多少厘米定为1分米呢?(10厘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在你的课堂练习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板书:分米(dm),教给同学读法)
(2) 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画出了1分米的线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长呢?(板书: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同学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3) 找一找
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那你们的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找看,看谁的眼睛尖!(引导同学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 比一比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丈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 举例与丈量,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好,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
(6) 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自身发明出了米和厘米中间的长度单位分米,我们规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嘘——请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 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刚才我们丈量了很多物体,现在请大家来量一量我们数学书的厚度。
(丈量结果估计有以下四种情况: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6毫米,师根据情况总结引导,使同学感到要比较精确地进行丈量,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来解决,直接请同学介绍毫米,并让其他同学补充对毫米的认识。)
(师板书:毫米(mm)并教给同学读法)
师: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让同学明确尺上每一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 沟通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 举例与丈量,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我们找找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根据同学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局部物体,让同学量一量它们的厚度,如1分硬币、电话卡等)
师:在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4) 比一比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用硬币、银行卡等物体插进两指之间丈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看谁准。
(5) 想一想
师: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师总结补充。)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答,并说说自身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越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2、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丈量它们的长度。(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同学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可使同学通过讨论明确,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小结:让同学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a.比划一下图中几个物体的实际长度。师把所带的实物展示出来便于同学比划。
b.填上合适的单位。
3、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
让同学凭自身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
4、日记改错。
明明的日记:
2005年3月1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师:你们笑什么?明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请你帮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样闹出同样的笑话。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身手,和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丈量结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丈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1、课件、尺、软盘;2、同学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师:(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丈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评析:同学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量物体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同学的知识储藏,又用小朋友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出新知,让同学觉得有趣,促进同学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师:(课件演示)然后,红红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知道它的长度呢?”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同学回答)
师: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师:(示10厘米的彩条)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长度——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是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
同学齐读:10厘米是1分米
2、认一认
(1)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同学上实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同学齐读。
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评析:让同学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丈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丈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丈量难度,使同学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同学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上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3)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假如从2开始画呢?从3呢?
[评析;让同学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4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全班交流。(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
5、数一数
师:(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板书:1米=10分米)同学齐读。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同学目测一下几分米,再丈量。
[评析:同学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异,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丈量,同学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小组学习
(1)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身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同学4人小组学习。
[评析: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同学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同学自主探索发现。由于二年级同学的自主认知能力还较弱,出示具体的学习步骤,让他们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体验毫米的含义。]
(3)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同学齐读。
③ (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问:还有别的物体吗?
3、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
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示课件)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同学说一说。
师:比方丈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适当解释)
三、 总结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同学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评析: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总结使同学形成概念。]
2、师: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越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评析:联系导入的故事复习,前后呼应。]
四、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相互说长度,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1-2组汇报。
3、“想想做做”第5题
同学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同学判断,集体反馈。
(2)同学用尺量。
5、量自身的拇指宽大约是多少毫米。
[总评:本课从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到进行实际丈量,同学均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学分层次展开,教学分米的认识通过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同学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学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同学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考虑,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同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