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当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进行启发,积极引导同学探索,努力教给同学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积极探索知识的奥妙是同学获取知识的动力。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探索
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旧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旧知识让同学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先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之后再导入新课36-8,让同学比较退位与不退位的区别。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减数,该怎么办?同学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样通过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索,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要把被减数转化成几十和十几,再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计算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
二、在动手操作中探索
根据低年级同学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同学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玩一玩、说一说,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同学主动探索。例如,在《角的认识》中,我有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给每个同学一个神奇的口袋,口袋里放一些物品,让同学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同学纷纷举起自身摸到的角后,老师说:“你们都摸着了,我也来摸摸,你们能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吗?”同学说:角有一个尖尖的点,我的手被扎了一下。“老师伸手摸了一个图钉,同学又说:”角有两条边。“老师摸出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小朋友们又急着补充:”角是平平的。”老师拿出树叶说:“这尖尖平平的怎么没有角?“小朋友们回答:”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回老师摸出一个三角板,并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协助我找到摸角的感觉。”使同学很快认识并抓住角的关键特征。
三、在观察比较中探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耐久的感知活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探索就是有意识地感受数和形的特点以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例如:学习《物体的认识(一)》,我先布置同学收集一些常见的物品,如:牙膏盒、魔方、药瓶、皮球等。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将他们带来的物品在小组内交流,并通过小组合作将这些物品分类,分类的结果可以是不一样的,可以按资料分,可以按大小分,也可以按形状分。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最后引导同学将注意力集中在按形状分的那一堆物品上,同学能较快的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初步认识。
四、在讨论、交流中探索
数学学习心理研究效果标明,数学交流对数学学习自身十分重要。数学交流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与同学的交流,同学与同学的交流,让同学表述自身的思想和教师接受他人的思维,无疑会协助同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开发同学的智力。教学中通过同学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让同学自身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数学的知识。例如:再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假如教师直接教学算理算法,会使一局部同学觉得枯燥乏味,不愿学,而通过同学在小组内摆小棒,进而交流算理,使同学更快更深刻地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方法,培养同学的计算和理解能力。
五、在兴趣中探索
同学对某一个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激起同学探索的兴趣。通过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可能,鼓励同学大胆探索,尝试。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我先用1、2、3、三个数字让同学摆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结果,同学只能发现了123、213能被3整除,于是我接着问:”那么个位是3、6、9的数就一定能被3整除?有的同学发现不一定。如13不能被3整除,29也不能被3整除~~~。我又问:假如3不放在个位上,还有没有摆出能被3整除的数?同学来了兴趣,经过计算后发现:132、231、321、312都能被3整除。由此发生疑问:“为什么1、2、3、这三个数字不论怎么排列都能被3整除?”激起对这个问题的探索的浓厚兴趣。教师乘机让同学说出一个数,老师能很快作出能不能被3整除的判断,同学更觉惊奇,于是萌发需要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愿望,然后请同学们各自拿出小棒在一张数位顺序表上任意摆放让他们自身去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操作结果,同学们发现:凡是用3根、6根、9根小棒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如:“36”用9根小棒,能被3整除;“104”用5根小棒,不能被3整除;“102”用3根小棒,能被3整除;1020呢?也是用3根小棒仍然被3整除。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才干被3整除吗?通过这样大胆的探索,使同学豁然开朗,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因此,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同学主动探索是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同学对知识的探索,寻找解决方法或一般规律能促使同学真正参与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