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了解规则的含义,明确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理解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认同规则是对自由的保障。
  4.懂得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学会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承担社会责任。
  6.了解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积极改进和完善规则。
  二、教学实施
  第一框“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正确认识自由和规则、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点难点
  社会规则明确了社会秩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第25页第一个“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扮演办理业务的人员和后面等候的人员,先后表演“保持一米距离”和“紧跟或者围拥”两种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体会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的社会秩序井然。如果没有秩序,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要积极维护社会秩序。

  导入情境:

  根据教材第22页“运用你的经验”,教师向学生展示人们排队进行安全检查、纺纱工人按操作规程工作、人车各行其道、人们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等体现社会秩序的图片。

  教师提问:

  1.这些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提示:图片反映了社会管理、生产、交通、公共场所等场景中的秩序,教师也可以适当扩展到其他领域,只要体现秩序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即可。)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提示:可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等角度思考后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大家的分享中可以看出,“人们排队进行安全检查”对应社会管理秩序,“纺纱工人按操作规程工作”对应生产秩序,“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对应交通秩序,“人们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对应公共场所秩序。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秩序,上述几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的权利和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新课学习】

  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一)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活动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将教材第23页“探究与分享”改编为情景剧《校门口的交通乱象》,请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学生、过路车辆驾驶者、行人等角色,演绎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

  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提示:可以从学校管理者、市政管理部门、家长、学生、过路车辆驾驶者、行人等角度提出建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亲身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校门口“无序”的出现在于家长、行人等各有其需要,但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需要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纠纷和矛盾。

  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二)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阅读感悟”,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老李和同小区居民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2.为了得到这种安全感,大家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人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集体利益、社会安定等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人历来追求国泰民安,认为只有国家太平、社会运行良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安全、发展机遇等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我们才能享有各种权益。良好秩序的维系、良好环境的形成不是凭空的,而是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这就需要我们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一)了解社会规则

  活动情境:

  请学生课前根据教材第24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例子收集相关案例。

  教师提问: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提示:学生可以以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完成活动,每组派代表分享2—3个案例。如果学生收集到的社会规则方面的案例比较少,可以用校园规则方面的案例代替。)

  2.你能否将“探究与分享”中的例子体现的规则进行归类?(提示:教师引导学生把规则分为道德、纪律、法律三大类,学生如果无法概括分类标准,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3.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自己的规则,我们步入社会,也要了解社会的规矩。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发现有良好的秩序才有良好的环境,而维护良好的秩序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社会规则的梳理,我们将社会规则分为道德、纪律、法律三大类。

  (二)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活动情境:

  根据教材第25页第一个“相关链接”,请学生分别扮演办理业务的人员和后面等候的人员,先后表演“保持一米距离”和“紧跟或者围拥”两种情境。

  教师提问:

  1.办理业务的人员,两种不同情境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感觉?遵守“一米线”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2.后面等候的人员,紧跟或者围拥的原因是什么?

  3.后面等候的人员,遵守“一米线”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提示:引导学生对比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感受混乱与有序的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一事例中,后面等候的人员有迅速办完自己业务的需要,办理业务的人员有获得安全和保护隐私的需要。我们需要承认彼此的正当需求,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一米线”规则就是基于尊重每个人的安全和隐私的需要而制定的。规则对社会各方面、各成员起到“安抚”作用,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找到合理的位置,大家才能各得其所。例如,后面等候的人员想对办理业务的人员的安全和隐私表示尊重,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后面等候的人员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合适的。当确定了“一米线”的规则后,后面等候的人员就知道怎么做才是合适的。我们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则来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告诉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社会规则通过协调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这样才能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三)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活动情境:

  请阅读教材第25页第二个“相关链接”并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有人认为只规定“禁止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即可,不应该罚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除罚款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让乘客不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提示:如果学生不了解动车组列车的情况,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动车组列车与传统绿皮火车的区别,明确动车组列车强制禁烟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规则形成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加以保障,就形同虚设。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社会规则明确了对破坏秩序行为的处罚方式,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处罚措施,有力保障了动车组列车上的秩序,属于强制性措施。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教师可使用教材第26页“拓展空间”,要求学生制定旅游注意事项,并结合当前旅游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提出相应对策。

  【课堂总结】

  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秩序需要规则。规则并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

  【板书设计】


第二框“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会规则,提高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在正确认识规则的基础上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点难点

  本框的第一个重难点是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许衡不食路边梨”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我们不能被动地依赖他律,而是要提升自我约束的能力。

  本框的第二个重难点是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教师可通过教材创设的候车室一名乘客打手机引起争执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理解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制定和维护规则是为了保证社会有序运行。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如果没有秩序,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正是由规则来维护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遵守规则”的相关内容。

  导入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第26页“运用你的经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

  1.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

  2.说一说你生活中见过的大家遵守规则的例子,分享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提示: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适当展示正面案例。)

  3.请思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规则?(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回答,答案可以是因为他律的控制,也可以是内心自愿的选择,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分享中可以看出,生活中有很多遵守规则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产生的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规则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要遵守规则。

  【新课学习】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一)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活动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第27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进一步思考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正方:在候车室大声打电话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反方:在候车室大声打电话损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制止。

  教师提问:

  1.我们应该如何评判双方的观点,为什么?(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中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明确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2.我们在公共场合行使权利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探究与分享”中的这位男士在行使打电话的自由时,不顾及他人感受,高声喧哗,侵犯了他人安静休息的权利。遵守规则,就是尊重彼此的自由和权利。遵守规则就要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打电话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在公共场所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和别的人或事有关联,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28页“相关链接”,组织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师提问:

  1.疫情防控要求是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提示:引导学生探讨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2.你能列举出疫情防控期间不按照规定隔离的事例吗?不按照规定隔离的危害是什么?(提示: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分析不按照规定隔离的危害。)

  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则既“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限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守规则,得自由;无规则,失自由。可以说,自由是一种权利,是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享有这种权利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自由只属于遵守规则的人们。规则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不损害他人的自由和权益,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成员才能享有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既是保障个人自由的最好举措,也有利于维护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第27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请学生分别扮演扰乱秩序的乘客、乘务人员、其他乘客三种角色,并交流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位乘客看似在行使权利、维护自己和同伴的利益,却受到处罚。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应明确规则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到违法行为越过了自由的边界,侵犯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自觉遵守规则

  (一)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第28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提示:教师可适当介绍故事的出处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2.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由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存在,人们会有意识地遵守规则。但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遵守规则,始终是被别人要求去做,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只有将外在规则内化于心,才能进入自律阶段。

  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自身的行为意愿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由外在导向转换为内在导向,也就是我们自己愿意主动去接受约束。所谓自律,就是人们自觉地依照社会规则,自我对照、自我践行、自我提高。

  许衡做到了自我约束,也就是从被动的“我必须如此”转变为“我应该如此”。约束我们遵守规则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他律,也有内在的自律。像许衡一样自律,我们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反省,纠正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

  (二)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活动情境:

  教师结合教材第29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

  教师提问:

  1.针对观点1思考:别人不遵守规则,我们也可以跟着不遵守规则吗?

  2.针对观点2思考:没有人管束,我们就可以不遵守规则吗?

  3.针对观点3思考:如果没有危险,就可以不遵守规则吗?

  4.如果以上理由成立,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提示:这里可以引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有格”中“慎独”的相关内容,明确遵守规则要靠内心的敬畏和认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各种借口为自己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开脱、辩护。例如,“法不责众”,别人不遵守规则,我们也跟着不遵守;没有人看到、管束,就可以不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如果不会发生危险,我们就可以不遵守。这实际上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体现。没有对规则的敬畏,就不可能将其作为内心准则来指导实践。自律给人们自由,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探究与分享”中几名同学的观点将外在约束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还停留在他律的阶段。自律的人,一方面对规则有高度的认同感、敬仰感、敬畏感;另一方面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真正做到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一)坚定维护规则

  活动情境:

  教师运用教材第29—30页“探究与分享”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提问:

  1.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

  2.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得出哪些改变以上状况的方案?

  3.当他人违反规则时,我们是否应该及时阻止?在阻止他人时需要注意什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应该阻止违反规则的行为,明确承担公民责任的必要性。)

  4.阅读教材第30页“方法与技能”中的材料,思考如何见义智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面对不良现象,如果我们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最终会导致社会环境恶化,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不懈努力。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这是维护规则最基本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自觉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从而做到大家遵守规则、大家维护规则。例如,当看到别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时,我们可以善意提醒。

  维护规则需要勇气和决心,也需要智慧和能力,要善于同破坏规则的行为作斗争。在公共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人违反规则,损害公共利益,我们应当勇于制止。如果我们自己的力量太小,可以求助他人或有关部门。

  (二)积极改进规则

  活动情境:

  教师结合教材第31页“拓展空间”的内容,利用课前收集的网购退货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教师提问:

  1.明确网购“后悔权”,有什么积极意义?(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从卖家和消费者的角度分别回答。)

  2.“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规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给你怎样的启发?

  3.针对网店店主所说的现象,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规则?(提示:如果学生对网购了解不多,教师可以补充相关资料或者替换材料,如使用第31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儿童票优惠规则的调整”案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购物方式,但是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网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除一些特殊商品外,网购商品在到货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国家相关部门对这一规定进行了细化。但是,该规定执行后,要求退货的顾客明显增多,其中有些退货是钻规定的空子,属于恶意退货,会导致卖家的生意很难做。我们发现,随着网络蓬勃发展,制定相应规则来规范、协调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是必要之举。规则有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它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这是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第31页“探究与分享”,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儿童票优惠规则调整这一事例,补充中国儿童平均身高变化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为什么儿童票优惠规则要改变,帮助学生懂得规则要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通过制定、废除、调整和完善,使规则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规则保护我们的自由,我们要主动遵守规则,自觉践行规则。同时,仅自己遵守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并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改进规则建言献策。

  【板书设计】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