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体会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理解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3.体会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4.理解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讲究策略。
  5.懂得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6.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青年担当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好本职工作。
  二、教学实施
  第一框“关爱他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理解关爱他人能够传递美好情感,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懂得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讲究策略。
  重点难点
  理解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分享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在关爱他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或者组织学生排练情景剧,帮助学生明确关爱他人时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把握的尺度等,既要对他人有所帮助,又要尊重他人意愿,用“好心”办成“好事”。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关爱是冬日的阳光,让我们倍感温暖;关爱是朋友的双手,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

  导入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教材第75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小鸣、阿姨、小鸣妈妈等角色,编演一个情景剧,可适当增加故事情节和对话。

  教师提问: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困难之时、窘迫之境,这时总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或表达关切之情,我们也会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关爱的春风不经意间暖人心田,于无声处传播着正能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一起学习“关爱他人”。

  【新课学习】

  一、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一)传递美好情感,维系友好关系

  活动情境:学生分享自己表演情景剧或观看情景剧时的感受,思考自己在真实场景中会怎么做。

  教师提问:

  1.请“小鸣”描述一下:被他人帮助后的感受。

  2.请“阿姨”描述一下:帮助“小鸣”后你有什么感受?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哪些事让你感受到关爱?由此可见,关爱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提示:主要从人际交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关爱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够感受关爱、体会幸福。关爱,就是关心爱护。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可以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被他人关爱着,也都在关爱着他人。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桥梁。因为关爱,我们体会到友好交往的幸福。

  (二)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活动情境:

  播放公交车出站的录音,呈现教材第76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的故事情境,教师读旁白,描述故事场景。

  教师提问:

  1.你如何评价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

  2.你从中体会到关爱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关爱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给予他人的帮助就像一个接力棒,在人群中不断传递。关爱使人们在交往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互谅互让、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助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三)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7页“探究与分享”,分析和评价小李的做法。

  教师提问:

  小李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小李的做法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善意地帮助他人,我们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愉快合作。我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在给人以感动、温暖、信心和力量的同时,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以充盈,境界得以提升。关爱既能温暖他人,又能升华自己,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在一定意义上,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二、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一)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77—78页“探究与分享”,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

  1.你如何看待这位中学生的行为?(提示:从态度和行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受社会环境、个人阅历、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探究与分享”中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好心未必能够办好事、关爱别人却被伤害等情形。所以,关爱既需要爱心、热情,又需要经验、能力和智慧,盲目的、不加辨析的关爱可能会伤害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关爱他人的艺术。

  关爱他人,最重要的是心怀善意。不在于场面如何壮观、表面文章做得如何花哨,而在于发乎本心、出于善心,在每个受助者心中播种爱和希望的种子,彰显人性光辉。

  关爱他人,要把善意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关心他人,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情感和需要。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在道义上给予支持,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从精神上给予关怀。关爱不设限,贵在有仁心善行。只有人人献出内心的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二)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分析居民的不同观点。

  教师提问:

  1.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提示:从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2.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关爱他人无关乎财物的多少,贵在表现了关爱之情。中学生虽然力量有限,但这不妨碍我们有一颗友善的心。做我们能做的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因此温暖而美好。

  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我们在关爱他人时要考虑个人能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心怀善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我们在关爱他人时应该把握好的行为尺度。

  (三)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阅读感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教师提问:

  1.你如何理解“真正的成全”?你还能列举一些类似的事例吗?

  2.阎肃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你认为关爱他人应该讲究哪些策略?(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般性的原则、具体的方式方法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其中,理解和尊重他人是基础。让他人欣然地、没有负担地接受我们的帮助和关爱,才是“真正的成全”。

  关爱他人不是施舍,更不是伤害。关爱他人必须建立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必须以尊重生命尊严和人格尊严为前提。无论富还是穷,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他人高一等,没有谁有资格以关爱、慈善之名来施舍、伤害他人。没有尊重,就没有关爱。在尊重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关注他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接受程度,注意爱心传递的方式,做到既能够给予他人关爱,又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关爱他人,要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理智行动。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面对复杂情形时运用我们的经验、理性和智慧加以辨别,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课堂总结】

  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爱他人,能够传递美好情感。关爱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关爱他人要讲究艺术,心怀友善,尽己所能,讲究策略。

  【板书设计】


  第二框“服务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懂得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明确服务社会的责任和途径,知道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青年担当责任,明确在日常小事和本职工作中也可以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重点难点

  懂得在日常小事和本职工作中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参加服务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形式和意义,增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掌握参与公益活动的本领。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入情境:

  学生结合教材第80页“运用你的经验”中呈现的各种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参加过的服务社会的活动,并总结参加活动的感悟和收获。

  教师提问:

  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身处的社会日新月异,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服务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都应该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活动,了解社会,收获成长。

  【新课学习】

  一、奉献助我成长

  (一)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探究与分享”,感悟曹师傅做法的意义。

  教师提问:

  1.曹师傅的行动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2.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曹师傅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为大家提供了清洁的环境,而且号召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公益活动,形成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使人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因此,曹师傅的行为能够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丰富而有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人生价值。

  (二)服务社会促进全面发展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己第一次参加社会服务时的场景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小方的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结合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谈谈你的收获。(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志愿服务的意义、参与志愿服务需要具备的素质等角度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社会是一本大书。这本书中有我们在课堂中所不能体验的经历和收获,还有我们将来步入社会所需要的本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过程就是阅读这本大书的过程。通过参加义卖活动,小方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自信心。可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会使自身得到发展。服务社会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主体自由发挥自身体力和智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和天赋、自尊自爱自强等内心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在实践中成长。

  二、奉献社会我践行

  (一)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青年担当责任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阅读感悟”和“相关链接”,登录中国共青团官网等网站,检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团徽、团歌,了解这些象征和标志的内涵及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

  1.对团旗、团徽、团歌进行解读,并阐释它们有哪些象征意义。

  2.结合新团员入团宣誓誓词,谈谈共青团员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从团旗、团徽、团歌的内涵和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入团宣誓誓词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其蕴含的精神、情感和要求,深刻感受到共青团的神圣和崇高,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广大共青团员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入团宣誓誓词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新时代,共青团组织广大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当代青年欣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担起强国使命,青年必须有担当。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现强国目标,更要一代接一代苦干实干,甘于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牢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成为共青团员、佩戴上团徽是光荣而神圣的,愿同学们能够早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主动承担责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已经成为共青团员的同学,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按照入团宣誓誓词和团章的要求,积极履行团员义务,勤奋学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师也可以参照教材第79页“拓展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拟订关爱宣言活动,使学生在撰写宣言的过程中加深对关爱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关爱他人。

  (二)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活动情境: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己的相似经历和感受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

  2.有人说,必须做到自我牺牲,才是对社会的奉献;也有人说,只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是对社会的奉献。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提示:注意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方式很多。对青少年来说,我们可以参加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公益活动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时间、精力等情况,重点关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带来的实际效果,不应该过于关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自我牺牲、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固然是对社会的奉献,但作为平凡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依然能奉献社会。立足于本职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也是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具体体现,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不是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伟大壮举。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知识和技能,可以为以后服务和奉献社会奠定基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奉献社会,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教师也可以参考教材第84页“拓展空间”,搜集微公益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微公益的特征、优势和参与方式,使学生理解服务社会无关力量大小,而在于积极参与、倾情投入,激励更多学生通过微公益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社会。

  (三)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活动情境:

  学生结合教材第84页正文和自己了解的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事迹,探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与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关系。

  教师提问:

  你从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他们在工作中发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默默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也在社会上树立了敬业奉献的标杆。我们要向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学习,热爱劳动,树立敬业精神,努力掌握知识和本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奉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总结】

  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奉献社会重在行动,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点滴生活中的身体力行。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人如果只是为自己而活着,其人生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亮的人生。

  【板书设计】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