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吨的认识》课后反思


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考虑到克、千克和吨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前,我注重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课前调查活动:我让小朋友们到商店里看一看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充沛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中,为了协助同学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同学利用更多的感性资料,如花生米、2分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同学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沛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同学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同学进一步猜想: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小朋友们更遥远,所以我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这样小朋友(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小朋友做规范)体重大约是1吨,让同学充沛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同学逐步达到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小朋友接受知识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小朋友暂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沛感知克、千克、吨,才干真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干给同学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激起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才干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注重同学的探究过程,注重同学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同学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溢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的要求
质量单位的学习,同学第一次接触,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同学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同学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接下来,让同学介绍自身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棕熊重量超越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出现,把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同学迫不和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沛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同学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同学充沛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
小朋友接受知识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1吨的重量是非常笼统的。如何让同学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同学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同学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同学充沛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同学笼统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同学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同学展开想象:假如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绝大局部同学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但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 。我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同学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假如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 1吨的大米我想我应该是搬不动的,太重了”。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同学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同学将课堂变成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同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同学带来学习的快乐。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