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感受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笔者多次参加了我乡举办的数学公开课的听课和评课,感受颇深,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改革中,一些教师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进行改革的要求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五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时,只是抽象的讲1千米有多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1千米,知道1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单位,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那里,因此,在上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下列几个特点。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优美乐曲的话,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情景,使他们在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新课伊始,用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说: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坐的汽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争着回答:“千米”,这时,教师随机揭题,并说,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指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并且记录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时间,根据100米的长度和所用时间去估计1000米的长度,大约从哪到哪?在设计时,我考虑到1000米的长度概念难以建立,于是让学生把长度和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10个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个100米所用时间即为走1000米大约用的时间,通过时间来估计1000米大约有多长,这样,不仅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而且使学生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了空间相象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周围的条件,如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操场的长30米等,用推算的方法推出1千米的长度,以加深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这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的理念。
三、          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在学生对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给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让学生自己闭上眼睛,深入感受1千米的距离,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再分组讨论交流:在你的周围,大约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就是1千米,这样,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索等活动,在小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          自己总结,说出收获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过程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
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发现这节课的收获,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过去,老师总喜欢把所学的知识总结出来,让学生去背,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去总结,唯恐学生总结错了。殊不知,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学生就会越变越懒,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们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老师合理挖掘,正确引导。在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我是这样的:①出示题目,如:2千米=(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最后由他们自己归纳总结: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00米。②出示图片:
亚运会上有一项田径项目是3000米跑,引导学生说出是多少千米,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再由学生总结算法:1000米是1千米,3000米里有3个1000米,就是3千米。
    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而不是考试的工具,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活动获取知识,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评析《千米的认识》
一: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合肥到南京的距离是多少?
    生:16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合肥到南京很远的。
    生2:合肥到南京坐车要2个多小时。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片段二
    师:我们坐车时每过一段路就会看到一个蓝色路牌,有路名,右边有公里数(如和平路 5km)(显示:路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往前行驶5公里就到和平路了。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教学楼》、《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教学楼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吴刚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教学楼。10个100长的教学楼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
    师:100米长的路你体验过吗?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
    生2:我走了150多步。
    生3:我走了162步。
    师: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
    生:我们小组选择200米的跑道。沿跑道跑5圈就是1000米。
    (出示:沿跑道走5圈是1000米)
    师:沿跑道走5图感觉如何?
    生1:有点累。
    生2:脚有点酸。
    师: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
    生1:15分钟多。
    生2:大约16分钟。
    ……
    师:有的同学走得快,有的同学走得慢,所以用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果按你走100米的步数,算一算,走1000米大约需多少步?
    生1:大约需要1600多步。
    生2:大约需要1680步。
    ……
    师:感受了校园里的1000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从学校到家的路,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闭眼想象)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
    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
    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
       片段四
    师: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吗?
    (出示《汽车速度表》、《限速牌》)
    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生2:这里不能超过40千米。
    师:这里什么不能超过40千米?
    生:这是规定汽车每小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课外书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多看课外书。到今天,我们学会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有序的说一说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
    生: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分米……
    (师分别板书1000、10)
师:请在下面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  )的床,身高130(  )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  )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  )外的学校上课。
    生:(略)
      二:听课评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以前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从而产生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需要,接着通过设计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情境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千米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
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师:沿跑道走5圈感觉如何?你走1000米用了多少时间?……。这些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即课堂”的观念。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利用生活情境,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我房间的东面摆放着一张长2(  )的床,身高130(  )的我,睡上去可舒服了。每天晚上,我都在高约7(  )的书桌上看书、写字。早上,我匆匆坐上公共汽车,赶往2(  )外的学校上课。”这里在练习中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就是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学会了互相学习,拓宽了学习的途径,提高了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李小玉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想。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    )米,50000米=(    )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评《千米的认识》
 吕灵茹老师执教《千米的认识》后,梁芳老师进行了评课。
  首先肯定了吕老师的复习引入做得很好,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的长度单位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总结。但是应该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强调两个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注意总结完后可以让学生读一下让他们在心里面有个系统的认知。
   2、在学生做题时注意找适合学生适合的方法,例如:18厘米5毫米=()毫米为了做题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做题技巧,无论是做提案单位、简单的计算、还是比较大小的题都要先统一单位。
   3、提问时要让学生把问题讲清楚,不要着急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这样日积月累会让学生养成惰性的心理,时间久了生就不在举手发言。还有就是生在讲题的同时,其他学生会专注的去听,可以让其他学生养成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4、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索问题的时候,你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到讨论的环节之中,这样更能知道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会怎样解决,对于到解决问题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的提示,与点拨,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那么叫生汇报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叫某个同学回答,这样省的回答才能够切中关键。
   以上是梁老师对吕老师的课做的几点点评,每一点对上好一节课来说都是很关键的。希望青年教师在优秀师傅的帮带下成长得更快。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