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图形的面积探索活动三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学情分析

1.       在课前进行小测试,题目有三个:第一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题;第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题;第三梯形面积的计算题。前两个题目有十分之八的学生很熟练地计算出来,其余学生算式列对了,但计算结果不对。第三个题有十分之二的学生能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答案。
2.       从上面的小测试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较熟练,还有部分学生学生知识的推移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割补、摆拼等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       在推导过程中,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要强,否则梯形面积的公式难以抽象概括出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复习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总结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师: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师:为什么要除以2? 2、师:大家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是把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找到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新的计算方法。(板书:转化) (一)转化出示29页例题师:这个堤坝的横截面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吗?它的面积是多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师:大家有什么想法?师:你的想法真好,那么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学具,4人小组讨论,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图形? 师肯定学生方法:大家想到的方法真多,那么,你知道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吗?请大家来当一名小侦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转化方法,根据以下线索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线索一:转化后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线索二: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原来的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线索三:怎样计算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师:真厉害,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找到计算梯形的面积的方法,大家会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b)h÷2 1、师:计算梯形的面积关键是要知道哪些条件?现在你能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吗?试试看。计算梯形面积要注意什么?2、完成30页试一试,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汇报,示范,大家讲评)3、判断题4、扩展题:已知梯形的面积是46.5平方厘米,上底4.2厘米,下底10.8厘米,求梯形的高。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计算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要注意什么? 生1:找到对应的底和高生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记得除以2。生1:不除以2就变成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了。生2: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1: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生2: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们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有下面的做法:第一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二种: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第三种:把一个梯形上下对折,沿折痕把梯形割成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四种: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小组讨论,指名上台汇报(重点讲清方法一),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学生抢答; 学生独立做题。 指名学生回答 通过复习,渗透转化思想,为下面探究梯形面积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动手摆拼、剪割、割补等活动,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汇报等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巩固学习成果,查漏补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本节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梯形的面积转化→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高÷2s=(a+b)h÷2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不太理想的!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次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方法很多,我事先预想到几种学生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可是最后竟然有一个学生沿着等腰梯形两腰的中点剪下来拼成长方形。这种方法我事先想到了,但我认为学生肯定不能够发现。本来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可由于我应变能力不强,在这里一带而过,放弃了这个好机会。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