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2、作业拖欠、不完成现象严重。
3、学习习惯和态度极其散漫和马虎。
4、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相等的分数中看出变与不变,观察、发现、概括其中的规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1 11:24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准备: 1、出示:
二、进行新课: 1、 直观验证:折纸 2、 发现规律 (1) 探索 (2) 应用 == = == (3) 探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就不变。 (4)概括规律。 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 3、 组织练习。 (1) 判断: = ( ) = ( ) = ( | 板书。谈话引导。 “用分数表示时,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观察用小数表示的结果,体现了什么规律?” “完成上题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你能直观验证一下 ==吗?” “你能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这三个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吗?” “你能再写一个统它们相等的分数吗?”“写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能直观验证一下 ==吗?” “你能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这三个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吗?” “你能再写一个统它们相等的分数吗?”“写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怎样填才能又对又快? 总结规律。 “一定要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就不变吗?” “你是怎样发现的?” “能把它们合成一句话吗?” 揭示、板书课题。 指导。 | 口算。 回忆、口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回忆并口述商不变的规律。 提出问题。 用纸条操作、验证,并展示。 思考、口答。 讨论、交流。 填空、交流。 用纸条操作、验证,并展示。 思考、口答。 讨论、交流。 填空、交流。 交流,发现“(零除外)”。 |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折纸、涂色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非常具体、真切的感知,为探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提供认知基础。 | ||||||||||||||||||||
板书设计 | |||||||||||||||||||||||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通过商不变的规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进行基本练习,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
一、抛旧引新,给予探究空间。
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帮助学生意识到商不变规律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复习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步步逼近,主动探究。
用逐步向学习目标逼近的方式学习数学,先概括这两个例题的规律,再加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新知识的认识,这种认知方式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一次完整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用逐步向目标逼近的方式,先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两道例题的规律,再将这个规律与书上的结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归纳的规律并不精确,然后重点讨论为什么要“0除外”,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接下来再沟通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三、前后呼应,体验成功。
在探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用实验、说解问题的过程、对比归纳规律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复习准备部分通过复习商不变规律为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打上基础;新课探究部分通过探究同一单位量分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得出分子、分母同时乘上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应用拓展时又利用判断等形式来巩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