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公开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听课感受
石鼓路小学    柏阳
非常有幸聆听了陆小蓓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虽然只是短短的20分钟的片断课,却给了我不少的感受。
第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在于让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接下来,我来谈谈陆老师是如何利用20分钟的实践突破重难点的。从整体上来说,老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将重难点分解,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找到小学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对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这块儿,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摆竖式的方式去探究,然后,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联系,从而学生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第二,陆老师的课堂十分重视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氛围很民主,学生能够自主地想、说、写。而教师,也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能够通过生成资源很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希望强调的内容。
第三,自己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对于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应该知道算法是什么,还应该通过反问,“为什么要这样算?”找到对应的算理。这节课,小朋友能够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但是,对于这个算理如果能结合例题中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就更好了。计算课不能空讲算理,这样会显得堂课热情读不高,计算教学应该和解决实践问题中的应用题有机结合,以此来帮助孩子理解算理。

算法算理教学一般公开课总很少人去触碰,吴老师敢于研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课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理解算理,学会算法,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课堂中教学手段方法多样,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的设计和应对课堂生成方面有很大进步,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好,感觉教师问题的设计和对教材的研究度有些欠缺。
1.教学中能及时进行课堂评价,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
2.注重课堂示范的作用,学生能正确、清楚地书写和计算。
3.能及时对所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小结、总结。
4.教材的研究度不够,算理基本没有进行挖掘,只停留在怎样算的层面,应最少深入到为什么这样算的研究。
5.课堂的关键点、课堂生成点的把握不够好,学生试演“4.73加3.4”时:生答“我是小数点对齐”,师及时问“为什么?”(好),生答“因为数位对齐了”。此时刚好是研究算理的时候,吴老师因为教材研究的点没有到位,所以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数位对齐了计算就正确了?”,错失了课堂教学深入的良机。
个人听课时的所得所感,如有不当,请谅我的听完即写!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丁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复习准备充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小数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的认知的起点。开课时教师让学生做了2道整数笔算加减法,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也就是整数的计算法。为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埋下了伏笔。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丁姣老师通过创设购物情景让学生获得数学信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学习探索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想法,感悟、内化所学知识,从而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过程中,丁姣老师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1)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根据例1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的总结是不完整的。(2)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3)通过练习交流计算方法,小结: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即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最后紧紧抓住重点进行总结,通过让学生反思:观察板书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将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疏理,在对比中领悟计算法则的意义。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衔接自然流畅,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益阳市桃江县牛田镇中心小学 刘寒云
数学教研专家认为,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平等的交流,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按照这个评判标准,我认为唐老师的这堂课算得上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具体说来,这堂课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供现实的学习背景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了有效的加工和重组,将教材中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跳水运动员的成绩改成让学生收集各科课本价格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此展开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这样就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例题改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帮老师计算旅游时的费用,为学校的“学雏鹰,争先锋”活动设立奖项等。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内容是学生思维的源泉,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本堂课中,唐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笔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课前收集的材料,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并指出这些算式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又怎样进行验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因为有整数加减法计算及小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基础,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学生轻而易举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他们不仅发现了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还发现了被减数是整数,减数是两位小数的减法怎么去计算。对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印象也是刻骨铭心的。。同时,教师还注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碰撞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整个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原则。
三、练习的设计层层推进,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唐教师不仅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还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练习的设计不仅注意了形式的变化,更注意了练习的阶梯性,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第一题火眼金睛辨对错,通过让学生发现题中的错误,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题请学生帮老师计算老师旅游中的费用问题,其中涉及到了两道小数加法、一道小数减法的计算,并给了学生充足的动笔计算时间,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技能;第三题先采用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做计算练习,然后根据自己的计算情况总结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第四题让学生为学校竞赛评比栏计算总成绩,既巩固了知识,更使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了数学意识,还使学生受到了守纪律、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当然,任何成功的课堂都难以尽善尽美,我个人认为本堂课在某些方面也可以更加完善,如在让学生做比一比的练习时,部分学生速度没跟上,如果能减少几道题目,给学生每题的计算时间长一些,效果可能更好。还有,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充分掌握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不敢大胆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关,更可能和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的语气等方面有关。如何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课堂中的更高效,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期待以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