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公顷、平方千米》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听《公顷认识》一课感言               刘群
        听课前当别人说今天魏芳老师上公顷的认识,我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上过这一课的老师都知道,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单位,学生尚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靠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所以对于“公顷”的教学,很少有老师把它作为公开课来上。即使上,走出课堂上最为合适。然而,好奇心极强的学生,一但走出课堂就很难调控,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要被各种景象所吸引。今天是在室内听课她将怎样上?我的疑问很快在听课中消失,我不禁再一次为魏芳老师叫好。从课堂导入到教学流程水到渠成;从把握教材丝丝入扣,与学生交流和谐共生;从教师对课的构思和对课的执行情况看,我们都能看到魏芳老师教学此内容时所下的的苦功,看到她是个有思想的老师,是个实践能力很强的老师。他的课堂教学,平凡中折射出精彩,交流中流露思想方法,评价中显示教师魅力。真有“听君一堂课,胜教三年书”的感慨。她的教学凸现三性1.人文性:教师在教学中大量用已知知识为支点,从实践中,从100平方米起,大量让学生感知100平方米,然后依托郎小学校的周围公路长度,从灵隐路路口出发到灵隐路15号长度大约是100米,从灵隐路15号到普陀路路口长度大约是100米,来引出像这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让学生以这个为依托,来估一估学校的面积,从而了解学校的面积大约0.5公顷。这样将学校作为一个资源合理的利用,发挥它的价值,使学生的表象更丰富,感知更具体,估算更合理。
2.瞻前性:魏老师先复习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进行面积单位整理的时候,要求学生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你能结合实际说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它们的进率呢?” 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迅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回忆这些表象。在整理过这些学过的面积单位时,魏老师灵活的把例题呈现的数字变了一下,改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课件呈现四张旅游景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你读过这些数字有什么感受”,学生切身体会到如果以平方米作单位数字太大,用平方米做单位不太合适,自然而然的就引出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教学中教师不断让学生通过100平方米感受1公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审题,问题的回答有根有据,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
3.渗透性:本节课教师理念高。转换思想贯穿全课。公顷的认识的学习方式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概念建立又有所相同的。这一课,魏老师并没有简单的教会学生怎么计算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而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外测量100米,感受100米,把封闭式教学便为开放型教学。大量感知100米后,魏老师尽量联系学生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校园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操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100平方米左右,大约1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丰富联系,使知识主动走向学生的生活,教学随之破除知识的边界,使其走向开放,向学生靠近。另在课的结尾教师以江苏省面积大小再一次激发孩子的兴趣,也为下一节课打下伏笔。
        总之魏老师在本部分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另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优点还体现在魏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很到位。既能鼓励该学生又能让别的学生对该问题给予完善。
听课有感
今天下午听了三节课。
第一节是三年级的《公顷和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因为相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学生不太好理解。教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的场景,并借助地图的方式很好。有点遗憾的是教师有些环节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太够:如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关系,后面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停在看表,显示出希望赶紧把教案走完,这是需要在上课时引起注意的:上课时,教师注意力的中心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是否掌握,他们是否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总想着把自己的教案走完。
第二节课是五年级的《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个内容不好教。但是如果学生把前面的画线段图、找单位1、找等量关系式熟练了,其实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再往前走一点点就可以了。正如教研员评课时所说,后面的环节教师思路不清晰,把本来很容易的事情弄复杂了。
第三节课是六年级的《平面图形的复习》,教师给予了比较大的空间,并注意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值得学习的,但太随意了,放任学生了,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去设计教学,这一点我不太欣赏。
《认识公顷》听课反思
今天参加了我们学校景莲杯的活动,听完课后,感受颇多,尤其是杨英丽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一课,给我诸多启发。
复习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从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出发,以填一填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还借助实物“指甲面、正方形纸、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与后面感知1公顷的大小形成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1公顷真的很大呀。
“公顷”这个大面积单位的产生是有其必要性的,在设计时都设计了相应的填写单位名称的题目如“花园小学的校园面积大约是5000(    )”大润发超市占地面积大约是10000(     )”, 学生发现平方米显然不合适,究竟用哪个面积单位呢?矛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尝试心里,于是有学生说出了“平方千米、公顷”。说出“公顷”教师正好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公顷”,水到渠成。然而对“平方千米”的出现教师则置之不理。我觉得杨老师在点评时提出的建议倒是不错。这时教师追问“你认为1平方千米有多大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自然会想到边长是1000米,教者追问“你觉得用在这里合适吗?”显然不合适,看来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
   利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资源,如恐龙园的占地面积是27公顷合(270000   )平方米,提问学生这两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哪种,起到了择优效果。接着又举例相关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解释。
    本堂课,杨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将数学课堂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
【教师评课】评黄西键老师的《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材例题中的风景点学生几乎没有人去过,缺乏实际感知。
   
     学生只能感觉到1公顷的面积很大,在他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平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在学生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让学生举例来说明什么时候用公顷、什么时候用平方千米来计量土地面积比较合适,掌握了这两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