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实验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小数除法,第六小节解决问题的第第一课时,是在前面讨论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由一步计算逐步过渡到两步计算或三步计算的小数除法应用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有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整数连除的计算方法,他们掌握的都比较熟练,本节内容只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由一步计算逐步过渡到两步计算或三步计算的小数除法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 使学生学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1.复习 ⑴出示练习 ⑵指明读题,独立分析。 ⑶指明叙述分析过程。 2.谈话 板书课题 二、教学实施 1. 尝试学习例1 ⑴板书例题。 ⑵读题理解题意。 ⑶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⑷提问 2. 分析解答。 ⑴提问 ⑵分小组,派代表叙述解题思路。 ⑶其他组发表对这两种算法的看法。 ⑷根据着两种解题思路列式计算。 3. 观察对比 4. 老师质疑 5. 拓展 ⑴板书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⑵小组交流 ⑶归纳解题思路 三、课堂作业设计 | ①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平均每头奶牛产奶多少千克? ② 张燕家养的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平均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分析,列式计算。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你们的解题思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在以前学习应用题的基础上继续解决问题。 用连除法解决问题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能不能一步算出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既然同学们都说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师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 老师各指两人板演 例题与练习题有什么不同点? 观察思考后全班交流 题中“7天”这个条件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请同学从量的关系描述解题思路 提示:由于钱的单位是元、角、分,我们计算时以元为单位,所以结果要保留两位小数。 1. 某施工队运水泥,3次运7.5吨。照这样计算,要运57.5吨水泥,需要运多少次? 2. 7辆卡车6趟课运走336吨沙土,现有沙土560吨,要求5趟运完,求需要增加同样地卡车多少辆? | 第①题 学生:求平均每头奶牛产奶多少千克,就是把总产奶量220.5千克平均分成3份,一份就是每头奶牛的产奶量。 第②题 学生:求平均每天的产奶量,就要把总产奶量平均分成7份一份就是一天的产奶量。 学生同桌交流分析后得出答案 (不能) 甲组代表:先算平均每天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求平均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 乙组代表:我们组认为,还可以先算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再求一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①220.5÷3=73.5(千克) 73.5÷7=10.5(千克) ②220.5÷7=31.5(千克) 31.5÷3=10.5(千克) 学生甲:练习题是一步计算,例题需要两步完成。 (一周有7天) 方法一:先求出一共要付多少元?列式:14.5×2.50=36.25(元) 再求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列式:36.25÷4≈9.06(元) 方法二:先求平均每人用水多少吨?14.5÷4=3.625(吨) 再求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2.50×3.625≈9.06(元)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巩固计算能力 不同路径解决问题能力 | |
板书设计 | ||||
用连除法解决问题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①220.5÷3=73.5(千克) ②220.5÷7=31.5(千克)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220.5÷3÷7=10.5(千克) 220.5÷7÷3=10.5(千克)用连除法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点: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在教学中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让其认真思考,教师给予引导,达到理解。适时引导,适时对学生进行公平正确的评价。 | ||||
教学反思 | ||||
通过教学这节课,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提高了运算的准确率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节课中,通过合作学习和独立操作,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分析应用题时,不能因为赶时间,造成学生囫囵吞枣,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