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制作课件时,我选取了教材上的情境图,导入部分我用了非常优美的语言,并配上动听的旋律,我想通过快乐的游戏,无忧无虑的生活给学生灌输积极的情感,活着多么幸福!也就是课标要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微风轻轻地吹,唱着欢快的歌曲,绿色的树林向人们投以热情的微笑,太阳用炙热的爱洒向人间,远处小朋友们在秋千上尽情地嬉戏……这是希望公园的一角,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观,这里蕴含着好多有趣的知识,大家愿意去吗?
反思:这幅情境图里出现的这些画面均与教学有关,如:秋千上的小朋友,湖里的小船,过山车上的小朋友,而我仅仅是把它当做是一个情境的载入体,一个调动小朋友兴趣的一个漂亮画面,给学生输入一个积极的情感,并没有结合生活的中的实际,结合数学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心理特点,没有借助画面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同样也反映生活,是生活的缩影。课后,我认真研究了一下,这幅情境图,均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其实在中间也蕴含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种思想,如果把这幅情境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给学生一个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并且学会解决问题,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在运用教材的时候,不能只挖掘表面浅层次的东西,那样只是用教材教,作为教师的,应该多思考,为什么在这里教材会呈现这幅图?它与这一章节要讲的知识有什么样的联系?我应该怎么来把握?
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乘法的来历,我给学生安排一个摆小棒的活动,利用课件上的情境图有三角、五角星、小房子、花边,而我要教学的重点是摆出一种相同图形,于是,我就把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一些简单的图形板书到黑板上,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摆出一种同样的图形,看谁摆的多。
生:三角形我摆了10个。
生:五角星我摆了2个。
生:小伞我摆了8个。
……
反思:在课下我设计摆小棒这一环节,预设的时间只是想当然,3分钟到底会摆多少个,其实我心里也没有底,结果就出现了个数非常多,想从简单的三角形入手,可是出现那么多,该怎么办呢?于是不得不换五角星,但是五角星用小棒太多,以致给讲解几个几相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对突破难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费时多,而事倍功半,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课下我在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引导者,还是参与者,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定位,教学相长,教师也应做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备课过程,教师要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学生,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这样,上面的时间设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对于后面的突破重难点就不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练习题的设计,简简单单的一个秋千图,猛然一看,很是简单,那不就是,4个2相加,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它有一个知识延伸部分,也可以看成2个4相加,还可以看成8个1相加,而我在教学中只看到4个2相加,2个4相加,课后,经老教师提醒,我才恍然大悟,顿时开朗,简简单单的一幅秋千,却引出了3种算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教材的编写者真是用心良苦呀。过山车、休息亭、小火车、气球、摩天轮书上的情境图到这里,可就派上用场了,学生激烈的讨论着,积极地发言,把所观察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一一尽现,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由此想到,学生的童心、童趣处处都在,就看作为教师的怎样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学会了交流、合作、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人人都学到了一定的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人人学必需的数学,面向全体,给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体验数学的愉悦中,给学生输入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美的化身,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又是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开展摆小棒游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这种加法算式记录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想要简化的愿望。
在对加法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简化加法算式,创造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充分参与简化的过程后,教师再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课的引入到课后活动内容都用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的学生摆小棒图和秋千图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
二、抓住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让学生摆图形列出算式后,以黑板上较长的算式3+3+3+3+3+3+3+3=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算式变得简短一些?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如:6+6+6+6= 12+12= 教师在他们已知部分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从而引出乘法,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认识乘法与加法的密切联系。突破了教学难点
存在的问题:
1.尽管教师创造了许多教学情境,但并未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2.由于教师过于“扶着学生”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作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直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但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 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学生充分利用小棒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理解了乘法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突破了本节的知识难点。
3、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这两个教学设计不同的是教学设计1注重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力求从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中引出乘法的意义。教学设计2注重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力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求“乘法的原型”,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教学设计1中学生一直在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上前行,,而设计2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对于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笔者作了进一步分析比较,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1、新知识怎么呈现?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积极地思考、发现、探索新知识。设计1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从加法和乘法的内在联系入手,比较多的关注学生学习乘法意义的知识基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学得很被动。而设计2中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素材入手,当学生遇到“67个2相加”的问题时,非常自然地感受到原有的经验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了,必须要学会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它,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多大的思维空间?
设计1中,让学生大量地说、大量地改写,仔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执行教师精心安排的每一个学习环节。而设计2中改变这种传统的思路,在谈话中自然生成“67个2相加怎么办”的时候,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打开学生的思路,不硬性地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尊重学生自主学则的权利,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以学生为本”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教学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服务。
3、设计1不行吗?
从教学理念上看,设计1追求的是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设计1追求的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尽管从数学学科本身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还是高了点。而设计2中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身边亲切自然的事物引入课题,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多了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由此看来,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与我们实际的教学行动相结合还有一定的距离,新课程呼唤我们一线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知识的最新突破点,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的走进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让新的教学理念更多的走进我们的课堂,而不是游离在课堂之外。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发练习本”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
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3.自评表现,总结全课。
学生学会自评是“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对于那些认为自己表现不好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并提出希望。对那位本节课自评表现欠佳的学生,老师要求他课后给同学们讲讲他在儿童公园发现的乘法问题,以弥补其在课内的损失。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除了以上提到的优点之外,本节课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充分,主要表现在:(1)给学生比较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如每个学生都在草稿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向同桌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人人都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与同伴交流等等。(2)学生互动中,智慧的火花时有闪现,如“我发现了如果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如果两个乘数一样时,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3)学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小结说“我学会了将一个很长的连加算式用简短的乘法来表示,真奇妙。”“我知道了有些连加算式能用乘法表示,有些就不能。”这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才这样自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为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主题图和情境图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展开自主学习。
我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谜语导入,引出拼摆图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用谜底为“手”的谜语导入,使本课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利用巧手拼摆图形的环节,学生看到教材上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美丽的图形,联想到自己会摆的图案,也产生摆一摆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小棒创作作品。这种设计,一方面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通过观察加法算式,读一读,想一想,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再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
3、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仍然放在公园这一大情境中,通过观察公园中孩子们在儿童乐园游玩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游乐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课后,通过与各位领导老师们探讨交流,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本堂课的设计虽比较顺畅,但缺乏高潮,没能对本课的教学重点予以强调,如“求几个加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告知学生。整堂课的进程比较平淡,应该随着课的发展进一步设疑设阻,形成更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放得不够。如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不同意义时,虽然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达的意义,而不是教师自始至终引领学生接话,使这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是从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细节处理不够细腻。比如乘法算式中前后两个数相同时其意义的区分没有作重点强调;解决主题图中的问题,对大多数学生列式情况的关注度不够。
4、学生参与的范围不够广,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在自身实践和领导与同事们的共同探讨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和改进,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