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是二年级上册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其实这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感知对统一长度单位的“需要”;另一部分就是认识厘米,能去测量整厘米的物体。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空间一:感受“需要”。也许考试并不会考这个内容,但是,我眼里的数学就是这样,它灵动而真实,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从视频播放,让孩子们在了解古代测量单位之后,引出由单位不同,引发的争议。在孩子的笑声中,追问,为什么打起来了啊?孩子说,单位不一样,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就打起来了。小结:看来单位不一样,不好沟通,那好办,选用一样的就行了。都用拃来量。就量这个桌子,请一个同学来量。然后老师再量。追问:为什么结果不同呢?小结:都用拃也不行,因为这个长度单位,因人而异,不标准。为了测量和沟通的需要,人类就引入了长度单位。在这一空间中,学生兴趣浓厚,视频动画与操作,都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反思这一空间,可以加入学生之间的对比环节,让孩子都用拃量一量桌子的长,让孩子们都感受到这样的长度单位,不能让每个人的测量结果都一样,从而更深入的体会到需要。
空间二:认识厘米。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小组活动“观察格尺”,来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但格尺上都写着cm,对学生认识厘米造成了障碍。于是在巡视过程中,就告知学生cm是表示的是厘米。在班级集中汇报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格尺上之所以写着字母,是因为全世界的长度单位都是同一,用cm这样的字母,就更方便于不同国家的人来认识它。其实,厘米的cm写法,只是作为了解内容,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cm这样的写法,确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想要应用厘米解决问题,认识cm很有必要。
在观察格尺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意外,孩子们观察仔细,发现了0-1之间有10个小格子,借此我引导孩子数了1-2之间的小格子个数,2-3之间的小格子个数,都是10个,然后追问,都是10个,表示0-1之间的长度和1-2之间的长度是什么关系呢?哪个长?学生回答一样长。这是预设中没有的,课堂生成中,或许有把握不当之处,但是很少欣喜,这对孩子以后理解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数的过程中,看见孩子们发现秘密之后欣喜的眼神,真的会被这样的快乐感染。
汇报中,追问:你知道多长是1厘米吗?孩子们用手在格尺上比出一厘米,有的孩子马上发现手指度的长度是1厘米。继续追问,格尺上你能找到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小结:1个大格,就是1厘米。追问:那要是两个大格呢?3个呢?
在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数字,追问:你知道格尺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孩子们提到了开头、开始、起头、起点等,这为学习测量埋下伏笔。
这一空间,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小组合作效率仍然不高。本学期,对于已经升入二年级的他们,小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升学生的能力。
空间三:探索测量。仍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一种是没有从0开始,一种是从0开始。孩子们很顺利的发现了问题。这应该得益于上一空间中,格尺中对刻度0的解读。既然0是起点,那么就应该从0开始进行测量。这里本来设计了让学生用实物展台进行测量实物的环节,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这个环节。而是直接接入练习环节。反思没有完成预设任务的原因,应该使空间二中,学生说的时间有点长,有些不必要的表达没有及时打断,也没有让孩子精练的回答。这是我在教学中长出现的问题,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我总是舍不得批评,有时就造成今天这样的情况。这是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