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集体备课资料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裴 蓓(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中结合小棒图自然过渡到列竖式计算,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学生在积极地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理,又清楚地掌握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例1的基础,本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 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两个问题时,均设计了即时练习,使新知落实到每一层次中。而课尾的总结再一次呈现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 翀(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李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王启武(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上的。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中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减法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中三个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点。同时在信息的对比中,发现中国金牌数第一,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36—23= 36—16= 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
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如果老师现在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二)尝试练习,分组比赛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好充分引导。尤其对圆片在数位上的含义做出指点,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笔算减法算理这一难点。在分组合作的同时,设计分组比赛的环节,活跃课堂,让计算不再枯燥。】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二)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三的第3题。
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4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玮峰(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目标解析: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口算。15-7= 20-8= 17-9= 13-7=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二) 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 金牌数 |
中国 | 51 |
美国 | 36 |
俄罗斯 | 23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5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 敏(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若干个圆片、三角形、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一)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行○,共6个。1.要求学生摆一行数量一样多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2.如果要使△比○多2个,该怎么摆?(让学生上黑板摆,并说一说想法。) 3.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4.怎样计算△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且直观的动手操作入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探索新知(一)探究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1)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2)学生交流:哪一列的班级在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你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统计图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个量之间的大小。】(3)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理解数量关系。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1)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2)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设计意图:有了导入摆一摆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摆,通过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3.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红旗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2)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3)学生列式、解答。4.学生交流。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也可能运用线段图分析。)【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在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后,留给学生交流其它解法的时间,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拓展延伸。】5.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二、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课件出示24页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 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3. 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4. 口答检验方法。【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地类推出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三、应用提升 (一)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1题。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二)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2题。(三)教材第24页“做一做”。1.课件出示图示,生独立解答 。2.比较这两个问,有何不同?(学生自主交流)3.教师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在同一背景下的两个并列的实际问题,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畅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6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陈秀红(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解析:《连加、连减》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再增加”“再减少”的意义,并运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重点教学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对比等活动中,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树立认真书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教学准备: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加、减法笔算。1.出示计算题。28+15= 94-44= 2.学生独立计算。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二、探索新知(一)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28个 | 34个 | 22个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7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王启武(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课件出示: 60—24—16= 18+27+39=1.学生独立练习。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二)情境感知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1.看情境图说信息。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3.学生汇报: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4.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2.尝试列式:67—25+28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1)分步笔算。(2)简便写法。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1.课件出示: 67—25+28 72—(47+16)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一)完成“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