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我校数学教研组成员在会议室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活动主题是“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认真观察了我校衡会利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学课《比的意义》。课后,各位教师紧扣主题,展开了激烈讨论,现将我们的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一、观察主题的确立
本次课堂观察我们将观察重点放在创新、到位、科学等方面,使有效提问历久弥新。我们将课堂有效提问分为三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人数情况。
二、观察任务的分工
听课前分配相关的观察任务。陈新桐、金智超负责记录教师提问问题和分析问题,张琴、陈巧梅分别对学生回答方式和情况进行观察。每一位教师在自己负责段内有明确的任务:完整地记录提问次数,然后再对所记录的问题进行甄别、分类,最后完成本阶段的统计、汇总和分析。
三、观察内容的交流
上完课后及时组织听课教师进行交流,现对本堂课本时段的记录情况做一个综述:
第一环节:温故
衡老师共提问11次,其中有效提问8个,6个属于提醒型,3个属于补充型,1个属于鼓励型;低效提问3个,属于重复型提问。总体来说,这个时段中,衡老师设计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衡老师设计的问题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比如本时段的导入部分:“国旗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国旗信息和已有的长宽关系,来发现“长宽的几分之几,几倍”这一关系。衡老师提问还能注重细节。当学生回答长是宽的几倍时,衡老师立刻追问了一句:“怎么计算?”,看似不经意的追问,但实际上是科学思维的引导,又为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就是长与宽的除法关系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知新
探究问题:比和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本环节,衡老师共提问29次,其中有效提问26个,12个属于提醒型,6个属于补充型,8个属于鼓励型,低效提问3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10个。这些问题的设置直观明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对比充分理解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对于老师提出的“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这一个问题,学生讨论激烈,拓展了学生思维。
第三个环节:致用
问题1:说出小明和小丽各自付的钱数和买的件数的比?
本环节,衡老师共提问10次,其中有效提问8个,2个属于提醒型,追问型3个,其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3个,这些问题的设置直观明了,一步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了比。
四、总体分析根据课堂观察汇总表及教师分时段分析的情况,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度较高,具体表现在:(1)“有效提问”所占的比例较高,为总提问数的95.3%。(2)“低效的提问”占2%,而“无效的提问”为2.7%.(3)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有效提问”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提醒型提问”和“补充型提问”的,其中提醒型提问26次,占“有效的提问”数的42.6%.
2、从量上来看,本课总的提问数量还是偏多,在整节课40分钟内提问了67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提问1.7个问题,在提问最高峰的第1、第2个时段内,15分钟内提了38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了2.6个问题。而提问数增多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重复问题的增多。在整节课的低效提问中,是“重复提问”占了大头,占低效提问总数的87.5%。
3、纵观整堂课的课堂提问,有效率还是不错的,能围绕三个主问题,“长与宽有什么关系”、“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什么”、“比的意义是什么”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感知在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建议:
(1)提问面再广一点;
(2)提问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避免学生提问 出“是不是”或“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
本节课,学生回答的问题共86次,回答方式我们从4个方面去考察。其中集体回答40次,占总数的47.06%,所占百分比过大,应该有所减少;另一项占百分比过大的是个别回答,占总数的48.24%,这一点做的较好,值得提倡;讨论汇报仅3次,所占比例基本达到要求;无应答仅仅1次,说明在提问是仍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慎之又慎,杜绝此现象的发生。有效的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即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建议:
(1)减少或者避免集体回答次数;
(2)尽量增加个别学生回答次数;
(3)多提供讨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去探究和交流。
本节课,教师的理答共80次,从5个方面去考察。在这一观点上,教师对多人重复回答正确不加以理睬所占比例过大,共有26次,占教师总理答次数的32.5%;另一所占比例过大观察点是重复学生的答案,有33次,比例过多,应该多加注意;鼓励称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教师理答方式,本节课共鼓励称赞学生的回答16次,所占比例应该加强。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追问有4次,这一比例是适当的,但从新课程倡导创新方面来说,这一环节所占比例仍可加强。
因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为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为优化课堂而“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建议:
(1)简单问题不要让多人回答;
(2)避免学生一起回答;
(3)不提“是不是”或“都是这样想的吗”之类的问题。
新圃街小学 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