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欣赏: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生成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设计一份好的教案。因此,每次上公开课我都特别在意自己的教案设计:理念要前沿、创意要新颖,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灵活,内容要丰富、手段要前卫,学习要主动、效果要突出。在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精心预设了《认识角》的教学方案。可是,实际的教学过程却“险情不断”。
[教学片段]
1.新课伊始出“险情”。
师:(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请看它是什么图形?
刘弛:(迫不及待地抢答)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刘弛:因为它有3个角。
师:它的三个角在哪儿,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吗?
刘弛三步并作两步上台,指的却是角的顶点。这时,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马郅哲没等我说话就大声地喊了出来:老师,刘弛指的不对,它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
“顶点?”“顶点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一下子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
2.尊重学生促生成。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我故做平静地说:“马郅哲,请你到前面来,结合图向大家介绍一下顶点是什么。”
马郅哲从容地走上台,边用手指着角的顶点边说:这只是角的顶点,根本就不是角。(先用手比画角的两条边,然后又在两条边之间画了一个弧形)这才是角。
还没等我做出反应,他又接着说:我还知道角除了有一个顶点外,还有两条边(边说边用手指);“角”还可以不写(这个)字,用“∠”表示(边说边用手指在黑板上比画)……
3.巧用生成显灵动。
马郅哲的“博学”让我颇感惊喜和意外。至此,我只得告诉自己:把精心的预设收藏起来吧!
师:从马郅哲的发言中,你对角有了怎样的认识?
陈彦彦:我知道我原来认识的角也是错误的,把角的顶点当成了角。
于苗: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顺手拿起三角尺,用手指出顶点和边)
马宇幻:现在,我不光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知道角长什么样。
师:那角究竟长模样,你能把它画到黑板上吗?
马宇幻很认真地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移”到了黑板上。
本想借助马宇幻画的角教学角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的,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张浩又拎着学具袋跑上了台。
张浩:我知道,角还有大小。(从学具袋中拿出剪刀,慢慢张开)这样,角就变大。(又慢慢合拢)这样,角就变小。
……
[教学反思]
理想的课堂,一直是我追求的梦想。曾以为一帆风顺、没有异样声音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曾以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曾以为……但经过《认识角》这节课后,我以为:没有异样声音的课堂缺乏跳动的节拍,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缺乏流淌的快乐,没有智慧挑战的课堂缺乏成长的灵气。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风景”。当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课堂“风景”生成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是尊重生成,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生成是学生鲜明个性、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真实反映。教师应尊重、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本节课,对于“指角,摸角体会特征,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等环节,在课前我做了精心的预设,但当课堂上马郅哲的个性思维喷薄而出时,我理智地放逐了原有的预设,尊重了现实的生成。
其次是敢于调整,让课堂教学绽放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过去了的教学无法再现。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不放,而应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纳入教学活动之中。具体地说,就是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机“增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试想,本节课在“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之时,我巧妙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课堂因 “意外”而灵动,因“生成”而美丽。
再次是机智引领,让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
面对教学中纷至沓来的生成资源,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把学生的思维强扭过来,朝着预设的方案前进,也不能照单全收,而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目标,顺学而导。然而,“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机智地引领学生寻找殊途同归的另外一条通道,以实现课堂教学生成与预设、无序与有序的和谐统一。本节课,在马郅哲一口气介绍了很多角的知识后,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强扭过来,也不是完全被动地让他牵着鼻子走,而是巧妙地引导其他学生交流对角的认识,机智地引领学生回到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轨道,预设与生成实现了和谐统一。有的时候,教师的引领只是一点退让,一个迂回。
叶澜教授说:教育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教师应围绕课程目标,在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灵活驾驭教学进程。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得以绽放,课堂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曾在一位教师的博客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静如止水,死水微澜,行云流水。前两种境界都是说课堂缺乏活力;而第三种境界则描述了课堂和谐运转的状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而行云流水的根本在于,把握学生的需要和思维脉搏,随学生的学习现实之势。

作者:新沂市实验学校 谭长存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