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学随笔:课题揭示要时机适合


课堂教学中的课题揭示如写作中的“点睛”之笔。时机适合、形式恰当地揭示课题,能够促进学生准确地厘清目标,系统地建构新知。一节课中揭示课题的环节一般会出现在以下三个时机。
一、在学生旧知唤醒后
如果是一个单元的后续学习,或虽是一个单元的起始内容,但是在此前已经有过相关的知识铺垫,这种内容的教学一般可以在学生旧知唤醒后直接揭题,因为此时学生不仅已经做好了新知学习的前期准备,同时还对新知学习怀有更加直接的、急切的期盼。
例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课的开始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顺势揭题:“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是,由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揭题,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相关知识基础的准备,并且形成了对新知学习的心理期待。
二、在学生思维辨析后
对一些数学规律的探索或计算方法(公式)的总结,可以在学生思维辨析后揭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理性的高度对相关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队进行如下两组口算抢答比赛,引发学生的冲突:
28+17                17+28
36+45                45+36
29+46                46+29
53+28                28+53
在学生提出“不公平”的抗议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下面3个问题:
(1)你发现两个小队抢答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吗?
(2)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 ,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结果都还相等呢?
(3)你有什么办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呢?
当学生完成上述几个问题的辨析后,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已然明晰,此时揭示课题显得水到渠成。
三、在学生经验积累后
对几何知识的学习,或是统计数据的分析等知识的教学,一般在学生经验积累后再揭示课题比较适时。因为“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皮亚杰语)。”学生直接获得的经验体悟永远要比教师告知来得更真实,更深刻,更牢固,也更容易接纳。
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教师组织了如下几个层次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车的转动、钟面上指针的转动等,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深入研究收费站转杆的旋转,直观地认识旋转的要素与特点;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尝试在方格纸上完成图形的旋转;在头脑里回想图形旋转的过程,内化图形旋转的操作要点;教师揭示课题。由于学生经历了层层深入的体验,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因此,最后的课题揭示就显得自然而适时。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