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示例题图,说说条件和问题,列出四个算式9+6,24+6,24+9,9+6+24。
2、新授24+6
师:24+6=30,这个小朋友的答案正确吗?我们可以怎样验证呢?
生:摆小棒。
师: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先摆多少根,再摆多少根,说一说怎么算,同桌合作,开始。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学生展示,边摆边说。
师:小朋友们看懂了吗?这个一捆是哪里来的?
生:是4根和6根合起来的10根。
师:是的,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就是10个一,把10根捆成一捆,10个一变成1个十,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是30。
师追问:谁能看着小棒图来说一说怎么算?
生: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
师:那我们可以这样写下来(板书),再来说一说24+6的计算过程。
指名说,齐说。
师:观察这个算式,24十位上是2,加了6以后,得数十位为什么变成3了呢?
生:4+6=10,多了一个十。
师:是的,4+6=10,满十就要捆成一捆,进给十位,这就是满10进1,所以得数十位多1。
师:24+9怎么计算呢?利用刚刚的学习经验,你会算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有困难的小朋用小棒摆一摆。
师:谁用小棒摆一摆的?
师:是的,4个一加9个一等于13个一,满10,把其中的十根捆成一捆,还有3根,一共33根。
师:谁能看着小棒图来说一说计算过程?我们我们一起边说边写下来。
生: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观察这个算式,24十位上是2,加了9以后,得数十位为什么变成了3?
生:因为4+9-13,满10进1。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题的计算过程,自己先轻声说一说,和同桌讨论一下今天学的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通过比一比,我们发现24+5个位相加不满十,所以得数的十位上还是2,24+6,24+9,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所以得数的十位比原来多1,像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进位加法。那24+5就是不进位加法。同学们真是太棒了。
教学反思:
1、上课开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24+5”你是怎么算的,复习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习中埋下伏笔。
2、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孩子们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3、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第二题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是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7+3,7+43,7+83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如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