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听课反思


《分类与整理》一课可以说是学生开始学习统计的基础,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在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标准的情况下进行分类并将结果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的过程,体会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和分类思想。结合今天的两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思考:
        一、注重情境创设趣味性
         首先,两位老师都采用了符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点。刘老师设计了“丽丽由于课桌文具排放乱写作业时总不能快速找到想用的文具”的情景,很贴合孩子们的生活,也能让学生在想办法的同时初步体会分类整理的好处,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赵老师设计了“大耳朵图图整理玩具的小视频”非常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想帮助图图的意愿,同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体验参与性
        课堂是老师的,但最终是学生的。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性,借助连麦、视频展示、发语音、发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整理的过程。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课上所有成果的展示都来自于孩子们的作品,让学生虽然身处各自家里面但是感觉像在学校一样熟悉,在展示学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注重动手活动有效性
         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理解掌握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但是要想保证活动开展的效果就要设计充分。这一点两位老师设计的都非常好,两位都很老师注重活动要求的出示,刘老师还加强了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如“按形状分”“从下往上涂”等,赵老师还加上了时间限制展示形式要求都很清楚。
        四、注重作品展示层次性
        两节课老师都搜集了学生的作品,而且基本一致。在展示上也都进行精心设计,从最初的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到一列一列的摆,再到一一对应从下往上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原有认知上逐步深化。但是在效果上,刘老师借助问题串“和刚才摆一堆相比又什么好处”“同样是一列一列的摆,哪个图能更快地观察出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你能看懂这位同学的作品吗?”等问题将作品有层次、有停顿的展示出来,似乎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因此语言的魅力真的是会让人回味无穷,印象深刻。
        五、注重联系生活拓展
        课的最后两位老师都将分类整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刘老师的超市物品摆放、垃圾分类,还是赵老师的整理书桌、玩具都将知识推到了应用环节,让学生感悟分类整理的好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特别是刘老师最后留的垃圾分类的作业更是与当今社会要求一致,设计新颖有趣。
       此外,通过这两节课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儿童化语言对于低年级教学的重要性。首先,在提问的时候我们要更加具体直白,比如当刘老师在问学生“都是一列一列的摆有什么不同”而学生回答偏离方向时,刘老师马上转换问题“这两幅图哪个能更快速的看出哪种形状的最多?为什么?”孩子一下就答到了点子上;再比如“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对于象形统计图的描述两位老师都用到了“像起跑线一样”,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多样化的评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你真棒”“观察的真仔细”“说的真完整”……让课堂精彩不断。
       另外,细节的设计也是值得我学习的。比如,引导孩子们从下往上涂,注意下面标清类别,尤其是赵老师涂一个划掉一个,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深深的佩服。总之两节课精彩不断、收获满满。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