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崔老师的一节公开课,稍复杂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的例3。教学环节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总结提升,严谨的扣合了培育小学的三维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谓是硬件功夫做足了,但是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这节课的“软件”教学:
1、课前导入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好的导入往往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或是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或是引起认知冲突,非要一探究竟;或是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又或是游戏、故事来导入,烘托愉快的学习氛围。导入要恰到妙处,千万不可为导入而导入。而这节课,崔老师选择让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均等的两份(对折,二分之一),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学生再次对折,折出四分之一。(4min),个人觉得这个导入没有必要,因为这其实就是对之前内容的复习,而她紧接着的自主学习环节也是复习巩固的内容。而且,临近下课时,他的课刚进入达标检测,已经来不及进行验证的学习,更来不及总结提升了,所以从时间角度上我也觉得应该舍弃这个导入。
千万不能为导入而导入,显得多此一举。恰是要考虑一下,有时候直接进入主题,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教数学,简单学数学,也不失为简洁美!
2、教学内容的选择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针对这个例题,教材上只给出一种解法,即:
顺理列出算式:75+75×4/5 =75+60 =135(次) 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而崔老师却剥夺了孩子单独思考的机会,直接将两种方法作为新课内容讲解给了学生。无疑,加大了课堂知识容量,这也是导致她课还没讲完就下课的一个原因。作为老师,我们总想着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学生,总想着多给你讲点儿,让你学的更好些,我们的本意都是为了学生好。可是,这样反倒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内容量大,学生往往吃不透,不能深得精髓、举一反三。个人还是建议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教,多给学生留些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有吃透了那一块,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少即是多,四个字太重要! 3、关注课堂生成 在讲解第二种方法:75×(1+4/5)的时候,是请了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图、列式解答。在她叙述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明显感到支支吾吾,说不准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不明白),崔老师见此状,就自己说出了原因,并请女孩儿回去。看到这,我们心里都已明白,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还是不理解。可是,老师的做法失去了一个很好的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机会。假如,此时老师善于运用聪明才智,耐心的帮助学生搞明白(也是在教其他不会的同学),并让她能够自己真正的说出来算理,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关注课堂生成,要作为老师的教学习惯!班里那么多孩子,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另辟蹊径,或者根本就是搞不明白。而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认可新知识! 当然,整节课优点也特别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