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同学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和其应用。这局部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同学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沛感受到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同学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将同学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既而让同学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同学生疑激思:“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由此使同学发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顺势揭示课题,并问:“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同学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同学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同学无穷的学习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同学学习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习比例尺的意义。这里,首先抓住同学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沛利用同学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同学展开积极考虑。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同学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随后教师提问:“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再次将同学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同学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数学从实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干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同学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沛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发明巩固深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课程规范》所强调指出的。在巩固练习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沛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同学开展发明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同学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使同学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同学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习中去。最后,问同学“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同学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同学提供学习的资源——参考网址,为同学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