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瓶子的容积》,教材第27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课标相关陈述: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讨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评价目标:
1. 在学生阅读、理解题意,分析、探讨解题方法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中,对目标1进行评价。
2. 在课堂活动的参与、具体的交流和练习过程中,对目标2进行评价。
学习重点: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瓶子的容积是由装水的圆柱的体积和倒置后无水的圆柱的体积两部分组成的。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装有部分水的瓶子
学生准备 小瓶子(装有部分水)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瓶子,简单描述瓶子的形状。
关于这个瓶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瓶子的高和底面积是多少?瓶子的容积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试试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 求瓶子的高和底面积
(1)刚才有同学想知道瓶子的高和底面积,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2)瓶子的高可以直接测量出来,那底面积呢?
2、 探讨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
师:还有同学想知道瓶子的容积,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通过看标签知道瓶子的容积,大家说可以吗?为什么?
(为了避免瓶子因热胀冷缩而受到破损,一般瓶里的水是没有盛满的。)
(2)还有没有其它办法,知道瓶子的容积呢?
(师:也就是通过水的体积,来求出瓶子的容积,大家觉得怎么样?)
(3)那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来吗?为什么?(瓶子不规则)
师:那老师就按照大家的方法,把瓶子装满水,可是现在没有别的容器,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容积吗?
老师演示:从装满水的瓶子里倒出适当的水,这样可以吗?
3、 小组合作活动一:
要求:小组内拿出课前准备的矿泉水,先请一位同学倒出一部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师巡视:为什么要再倒下去一点呢?
你们打算怎么做?
为什么要先求出水的体积呢?
交流:哪位同学上来把你们的想法给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生上台演示讲解。)
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喝到这里呢?(往上)这里行不行?
为什么要把瓶子倒过来?
(你解释的很完整,倒过来之后,体积没有变,什么变了?)
师:你们的方法跟他一样吗?哪位同学上来借助教具再来完整的讲解一下?
说的非常完整,我把大家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4、 小组合作活动二: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小组再次合作,分工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后,计算出这个瓶子的容积。师巡视。(测量好数据了吗?这部求出的是什么?)
展示交流。为什么其它小组用的是同样的方法,但是结果却不太一样呢?
三、同样的方法完成课本例题及做一做。
四、回顾与总结
师:一起回顾一下,瓶子的容积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强调,水的体积我们会求,但空气部分是不规则的,所以我们把它倒置后利用体积不变的原理,转化成圆柱,再把两部分体积相加,就算出瓶子的容积。)
五、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在哪些学习过程中经历过转化的思想?
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1、课本29页练习五相关练习。
2、用今天所学知识创编一道练习题,类型可以是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并提供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八、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形状变了
体积不变
授课反思:
虽然备课时尽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但是预设并不等于生成,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首先,小组合作的时候分组比较大:即有的学生真的参与进去了,有的学生却无事可干,因为计算量比较大,得到数据的同学忙着计算,没有接触到瓶子的同学没有计算的数据,也反映出我们平时小组合作时互相配合的良好习惯还没养成。如果我把小组设定为4人一组或2人一组的话,学生实际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本人的数学语言还不够精准,比如导入部分我提到的“不规则的圆柱形物体或容器”这句话还有待推敲。
还有,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如果在理解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这一步时,如果配上教具展示(把教具中圆柱形的水和倒置后圆柱形的空气部分剪下来,再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柱。)学生更能理解空气部分体积+水的体积=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表示的具体意义了。
第一次教学六年级数学,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还不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今后在备课方面会更多的向其他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