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听课有感
上周,学校举行了第七届“朝花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我们人民路校区临时教学点数学组的全体教师聆听了王丽娜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位置与方向》一课。课后,我们进行了探讨和评议,认为王老师的课对我们的启发很大,现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整理如下:
精选素材。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并充分地运用了“神舟着落”这一素材,从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到练习的层层递进都依据了这一素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一内容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巧设提问。在落实重点的过程中, 王 老师的几个问题自然而精当,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很快找到返回舱吗?(要确定角度)怎样描述位置使你的队员一听就明白?(方向加角度)有了方向和角度就能很快搜救到了吗?(要确定距离)这样层层追问使学生明白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方向、角度和距离。
精巧的板书。左图示,左下方向与位置规范的语言描述,右确定位置与方向的三个要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可见一斑。
温暖的关注。关注细节,照顾中下学生。在完成书上练习:学校在小明家的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两条横线上该填什么的指导,细致入微。说实在的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不在话下,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会感到茫然,以致遗漏。这样不仅关注了中下生,又无形中强调了方向该有两部分组成方向和角度。
当然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觉得在“改变观测点的练习”得出距离一样,位置是不一样的时候,如果能稍作停顿,引导学生细想怎样的不一样,那该多好呀!
今天本组刘老师讲授了《位置与方向》一课,听课之前我就有压力,因为我是组长,但对四年级教材却不熟悉,担心自己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但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我是从三年级跟上来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熟悉,恰好这节课就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内容,怎样做才能恰到好处呢?我边听课边看学生的表现边随想……
随想一: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使我们的课堂变轻松
本节课教学的《位置与方向》比三年级的位置方向要准确,能够清楚地描述出某地在某地东偏北30度以及距离是多少。那么与三年级对比一下,八个方位以及量角学生已经掌握,那么新知识即教学难点就是当东偏北的时候量哪个角的度数,当表达北偏东的时候量哪个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感悟到,用不同方式表述,就需要量不同的角。当时我就想,当学生确定表述方式后,把角用弧度符号标出。当我们教学到此尺度的时候就可以了,至于如何量角我们根本不需要重点教学,既衔接了旧知识,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容易。
随想二:用学生发明的办法,解决细小知识点。
本节课还有一个新知识就是看距离,这个地方蕴含着一个小的知识点,怎样清楚地知道距离有什么小妙招,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最后得出方法,数段数呢?怎么办?数点数怎么办?将来根据描述找位置的时候可以逐步借鉴。
听完北京市延庆县第四小学的卫素霞《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感触很深。
首先为教师能设计这么清晰的教学思路而感叹;再为教师的精确的数学语言而信服;更为城市的学生的胆量以及准确的表述问题的能力折服。我是一名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我们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里的孩子,因为他们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很大,更别说能流利的表述各自的观点了,所以,我觉得,我还要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来把握数学知识,只有会讲了,自己也学回了。
《位置与方向》评课稿
在这次南湖之春上,我听了由海宁市实验小学陈立刚老师执教的位置与方法,位置与方向是四下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包括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与位置,在图上标处物体的位置;两个物体互为参照分别描述其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根据位置与方向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而陈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在本节课上教师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师没有选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以海宁实验小学为观测点,在学生向听课的老师介绍海宁由特色的地方这一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展示皮革城、西山公园、华联商厦、新华书店以实验小学为观测点,所处的方向与距离,让学生描述四个地方的位置,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今天的内容作铺垫。在后继的教学中又围绕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宫在三个地方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制作简易地图让听课的老师清楚地知道这三个地方,最后还有一个环节介绍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估计自己家的位置并把它画出来),整堂课围绕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由数学。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城镇的学生,其实他往往东南西北也分不清,再加上上课的地方和平时不一样,因此,学生用手指指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宫的大概位置,好多学生指不清楚,甚至家在哪个方向也不太好指。
二、关注后20%学生
陈老师在本堂课中,教学比较细化,充分考虑中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开始故意设置障碍,没有提供任何信息,让学生画出博物馆的位置,当学生自己提出无从下手,需要知道方向和距离时,老师再提供信息,学生自主画好以后进行反馈,在学生说说怎样画的,初步领会怎样画;在比较中揭示如何规范的画;在怎么找准东偏北,量角器该怎样放,让中下生能突破难点,找到正确的画法;再由课件演示整个制作过程,使学生对整个画图过程有清晰的认识。接着再提供另外两个地方的信息,完成示意图。反馈时,先让同桌互相检查,发现什么问题进行交流,主要出现方向搞错;距离没有画对;距离不统一等问题,再次提出到底该怎样画?再一次提出作图要注意的地方。
应该说这是一堂比较常规的课,没有过多的花俏,比较适合平时的教学。
《位置与方向》评课:
周淑丽
《方向与位置》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课,这节课夏老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结合生活经验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呈现出了生活化的数学大课堂。
一、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学数学
教学中,夏老师先以走进新农村为题材,引出游览凤凰村,再由学生运用已知的方向来简单的介绍凤凰村的各个景点,来引出图上方向,从而学习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然后运用新学习的方向二游凤凰村,以从村口到风景区可以怎么走为引,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也试着提出像老师这样问题并解决。又以“风景区在牡丹亭的( )方,来探究方向的相对性,得出结论观测点不同,观察的对象的位置方向就不同。为加深印象,我接着就反问牡丹亭又在风景区的( )方,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这一知识难点。在三游凤凰村时,学生们已经可以以一位优秀小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游览全程了,而且也意识到要不重复的一次性走完,节省了游览时间,同时也说明了学生们已经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明白了数学的学习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的。
为了让这节课的教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夏老师还设计了大量的联系生活的习题,先从山东的地图入手,找到我们的家乡威海,再思考威海在泉城济南的()方;然后游览我们文登的风景名胜,填写平面图;最后以设计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为任务引申到了课外的实践中。
二、在规范化的数学习惯中品数学
本节课另一大特点就是习惯培养在进行中。激励性的评价,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比如课始的数学习惯5分钟,从听算到方位的动作,都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在课的过程中,夏老师非常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自始至终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不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再让孩子学会注意先倾听再讨论,表扬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等。
另外,夏老师的课中如果能借助教室里的方向让学生根据实际说说每个方位的具体物品;在用方向标找方向时教师做示范或让学生指时,都要求规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得到了体验,同时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是要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整节课,老师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最为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路径,体现了生命的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
金老师的这节课是既是实在的又是实用的,“实”成为贯穿全课的主线。首先,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采用了学生熟悉的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这个简易的线路图来替代教材中的公园定向运动图。将学生的视野拓宽的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是如此接近,数学知识是如此的实用。不仅如此,教师还设计了具有现实背景的开放性练习:从家乡上饶出发,设计一条你喜欢的旅游路线。为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提供材料,既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为后几个例题的教学埋下伏笔,使教学意犹未尽。
?0?2
二、巧。
教师两次巧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学定教。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康乐亭和望江亭都在入口的东北方向后,老师紧接着追问:那我想去康乐亭和望江亭只知道往东北方向走行不行?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它们的位置说得更清楚一点吗?巧妙设问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即同方向但不同角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得到激烈的碰撞。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巧在需要角度才能将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清楚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发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当学生在知道了用角度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后,老师再次巧设问题情境:我知道了康乐亭和望江亭都在入口东偏北40°方向上,现在我能去了吗?引发了学生的第二次认知冲突,即知道角度但不知道距离。学生感受到只有角度还是难以描述清楚的,距离就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与上一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层层深入的分层设计也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明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放。
整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说,放手让学生做,放手让学生参与。善待了学生差异,将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放手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量角方法,老师一一给予反馈,师生之间保持着有效的互动。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谁还能再说一说。”“设计一条你喜欢的旅游路线”课堂上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问话,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金老师创设了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0?2
纵观全课,教师紧扣“实”用,“巧”用两次认知冲突,敢于“放”手,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探究欲望强,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用角度和距离两要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过少,课堂反馈面不够。
这节课是共建学校六小和十五校老师共同完成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指正!
?0?2
?0?2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