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三角形的特性》听课心得
26日上午,《天心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数学广角》教学比武在理工大附小举行,小古道巷小学沈聪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三角形的特性》。听完课后,我感触很深,从中受益匪浅。
沈老师首先展示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物,突出了三角形的广泛运用,由此导入课题内容:探索三角形有怎样的特点。
有的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大部分学生发现任意三角形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动笔操作,学生充分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沈老师用课件展示很多三角形,什么图形是三角形?沈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有的说:“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有的说:“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沈老师一一将符合学生所说的条件但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展示出来。在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知“围成”的含义,并且知道: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也知道三角形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图形。
然后沈老师展示了三角形的两个朋友比高低,引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在哪里?”师生探索出顶点到对边所作的垂线段叫三角形的高,对边叫三角形的底。并展示了画高的过程,并让学生动手画任意三角形的高。然后沈老师提问:“在一个三角形里是不是只有一条高?”“为什么一个三角形里有三条高?”确定学生都知道这是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沈老师又说:“我现在想画C顶点对的高,那个同学敢来试?”沈老师再次复习如何画三角形的高。
讲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沈老师用课件展示了天安门、自行车、金字塔,“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它有什么作用?”并且通过操作:分别拉一拉三角形、四边形,拉得动吗?学生们兴奋地拉扯着三角形或四边形,发现“三角形木架不管怎么使劲儿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木架不费吹灰之力,就变形了”,于是学生自然地归纳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容易变形”。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沈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沈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析
本课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简洁、明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边、有顶点,巧妙地为探究本课新知作好了铺垫。我觉得本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这节课中真正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媒体出示的三角形,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让学生逐步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学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验证中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征画、围出三角形。运用三角形的特征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通过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三角形的特性》听课体会
道托中心小学   孔祥凤
3月10日上午,在小学数学北片联研中,我有幸听了孙荣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这堂课。听完课后,我感触很深,从中受益匪浅。
孙老师首先展示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图片,突出了三角形的广泛运用,由此导入课题内容:探索三角形有怎样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动笔操作,大部分学生发现任意三角形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学生充分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孙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有的说:“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有的说:“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知“围成”的含义,并且知道: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也知道三角形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图形。
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整个的教与学活动我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可以说孙老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转变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如引入自学、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等等。总的来说,本课林老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建议进一步加强学习、反思,特别是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实施,逐步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孙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孙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也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向孙老师学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评数学优质展示课《三角形的特性》
22日,望江县小学优质课例展示观摩活动在麦元中心学校隆重举行。作为数百名听课教师中的一员,我甚感荣幸!一上午,聆听四节精彩的课例,感触良多,收获丰实。下面就李振华老师执教的展示课《三角形的特性》,谈一些体会,浅薄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概念教学,直观性强,注重学生的感悟。“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一概念,是教学处理上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一难点处理,李老师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从课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有三角形的实物;到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哪些是三角形;再到要求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了充分的直观感知和体验。由此而引发出对“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当一生提到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时,教师及时追问:“怎样封闭?由几条线段封闭?”,并结合错例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在这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经历了直观感知,分析比较后,得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学生经历的是思维的主动感悟过程。
二、操作指导,细致严谨,利于学生理解把握。这一点在“认识三角形的高”这一教学环节上尤为体现。“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能正确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许多教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往往会出现遗憾:学生不能准确操作,正确画高。而今天的课堂李老师让我惊喜的看到:巧妙突破,难点不难。由于李老师的正确示范,有效指导,让学生经历了细致、严谨的观察、感悟、模仿、操作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画高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画高时,动作规范,要求细致严谨,一边示范做法一边突出强调:用三角尺画高,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条对准三角形的底边,一条与顶点对齐。教师在强调动作要领的同时还不断调试手中三角尺的位置,直到位置适中,才在黑板上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正是教师细致严谨的指导,才使得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画高时,能把握要领、正确、规范。
三、特性探索,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以致用。
1、联系生活素材,激发探究热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支架、房顶屋梁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实物,引导观察,发现它们的主体结构都是三角形的,从而质疑: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当有学生提到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教师及时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特性。即出示一三角形框架,请两位学生上台拉一拉,怎么拉也拉不拢。通过这一操作演示,学生很清楚的认识到: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稳定性。
2、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强化应用意识。当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学生自由汇报后,又补充出示了:校园内新栽树苗的支架、工人叔叔站的钢制支架、自行车三脚架、篮球架、钢索斜拉桥等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惊喜的看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又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如何使四边形木框不变形?如何让家里松动的凳脚不摇晃?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针对本课教学,就细节性问题,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新课开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指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对比度不强,学生不容易看清楚。建议改用浅色底板,深色线条,视觉效果会更好。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应强调:我们习惯用表示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ABC来表示一个三角形,但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再给三角形命名。这样,学生在表示自己的三角形时,就不会出现单一的形式,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ABC”了。
3、操作活动应体现其开放性,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要求学生解决“如何使四边形木框不变形?”这一问题时,教师直接提供了一根木条,并提出要找两生上台操作。这样的操作暗示性较强,缺乏探究价值。建议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该怎样做,当学生提到“找一根木条从中间固定,变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再提供木条找两生上台操作。
总之,瑕不掩瑜,李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充分展示了教师个人的睿智与魅力,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真正发挥了学科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星期三下午,我们高段数学教研组参加了区级教研,听了杜鹃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感受颇深。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杜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杜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用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二、注重讲练结合。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杜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杜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杜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22日,望江县小学优质课例展示观摩活动在麦元中心学校隆重举行。作为数百名听课教师中的一员,我甚感荣幸!一上午,聆听四节精彩的课例,感触良多,收获丰实。下面就李振华老师执教的展示课《三角形的特性》,谈一些体会,浅薄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概念教学,直观性强,注重学生的感悟。“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一概念,是教学处理上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一难点处理,李老师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从课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有三角形的实物;到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哪些是三角形;再到要求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了充分的直观感知和体验。由此而引发出对“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当一生提到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时,教师及时追问:“怎样封闭?由几条线段封闭?”,并结合错例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在这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经历了直观感知,分析比较后,得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学生经历的是思维的主动感悟过程。
二、操作指导,细致严谨,利于学生理解把握。这一点在“认识三角形的高”这一教学环节上尤为体现。“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能正确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许多教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往往会出现遗憾:学生不能准确操作,正确画高。而今天的课堂李老师让我惊喜的看到:巧妙突破,难点不难。由于李老师的正确示范,有效指导,让学生经历了细致、严谨的观察、感悟、模仿、操作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画高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画高时,动作规范,要求细致严谨,一边示范做法一边突出强调:用三角尺画高,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条对准三角形的底边,一条与顶点对齐。教师在强调动作要领的同时还不断调试手中三角尺的位置,直到位置适中,才在黑板上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正是教师细致严谨的指导,才使得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画高时,能把握要领、正确、规范。
三、特性探索,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以致用。
1、联系生活素材,激发探究热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支架、房顶屋梁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实物,引导观察,发现它们的主体结构都是三角形的,从而质疑: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当有学生提到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教师及时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特性。即出示一三角形框架,请两位学生上台拉一拉,怎么拉也拉不拢。通过这一操作演示,学生很清楚的认识到: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稳定性。
2、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强化应用意识。当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学生自由汇报后,又补充出示了:校园内新栽树苗的支架、工人叔叔站的钢制支架、自行车三脚架、篮球架、钢索斜拉桥等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惊喜的看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又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如何使四边形木框不变形?如何让家里松动的凳脚不摇晃?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针对本课教学,就细节性问题,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新课开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指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对比度不强,学生不容易看清楚。建议改用浅色底板,深色线条,视觉效果会更好。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应强调:我们习惯用表示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ABC来表示一个三角形,但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再给三角形命名。这样,学生在表示自己的三角形时,就不会出现单一的形式,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ABC”了。
3、操作活动应体现其开放性,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要求学生解决“如何使四边形木框不变形?”这一问题时,教师直接提供了一根木条,并提出要找两生上台操作。这样的操作暗示性较强,缺乏探究价值。建议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该怎样做,当学生提到“找一根木条从中间固定,变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再提供木条找两生上台操作。
总之,瑕不掩瑜,李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充分展示了教师个人的睿智与魅力,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真正发挥了学科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