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节数学课上,我讲完“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以后,我提问一个学生让他来回答刚刚讲过的题,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就在一秒钟之前的事情他竟然能错。当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他也羞愧的低下了头,无奈的坐下了。这时我要求大家静静地想他为什么说错了,而且把题中的条件加大了字号,请同学们去帮助分析。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两道题都是倍数关系;有的说这两道题形式相同;还有的说老师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说的不对。学生分析的原因有很多种。我听了心里也很高兴。这节课下来了我们全班同学对“解决问题”认识可谓是非常透彻了。我接着说”同学们我们获得这么多知识是受谁的启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徐x x。这时徐x x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又补充一句:如果这些知识是徐x x讲给我们听那就更好了。他出错是因为这两道题非常相近,不好区别,如果课堂稍一分心就容易弄混。这件事不仅教会大家学会区别,还说明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
这节课我认为自己上的很好。如果我这样想:刚刚就在一秒钟之前学过的知识有可能不会,那叫什么学生,他上课在干什么?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上课都是这个样子,那还叫上课吗?我会感到非常生气,严厉的批评他是正常的事。可我没有这样做,新课程标准提醒我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如果一味的批评他,有可能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我运用教育的机智,灵活的积极的处理,不仅没有让学生失去面子,还恰到好处的利用这个“美丽的错误”帮助学生学会了更多的知识,透彻的理解了倍数问题的区别、联系。帮助他找到了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很自然。
其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讲的学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全部接受,即使是你认为最简单的知识,也会有极少的学生是不理解的。
再次,由于他的出错,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全被打乱了,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在这节课里真正学到了知识,教学需要灵活机动,教师不是教课本的先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